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前资料对柳江盆地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的描述比较简略,针对这种情况,本团队详细考察了柳江村小北山露头,以期揭示上石盒子组更多的沉积特征。通过对3条剖面进行分层,并详细描述岩层的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认为该露头发育有侧积体和典型的牛轭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根据河相经验公式算出其弯曲度大于1. 7,为高弯度曲流河。在演化过程中,曲流河的规模逐渐变小,同时经历了频繁改道和迁移。此项研究对于实习教学和河流构型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轮宽序列标准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邵雪梅 《地理学报》2006,61(9):919-928
利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地获取的大量祁连圆柏树轮资料,对拟合并去除树木生长趋势即标准化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总体曲线方法。该方法用包含完整树木髓心、并且在40~60年间达到生长顶峰的树轮资料拟合柴达木盆地东缘祁连圆柏的总体生长趋势曲线,并用广义的负指数函数来描述树木自茎的次生生长开始以来的径向生长过程。用相同的树轮资料建立估算缺失轮数的最初径向生长模型,其方差解释量高达90.9%。建立年表时包含髓心的样芯认定生理年龄为1年,不包含髓心的样芯用最初径向生长模型估算缺失轮数,然后全部样芯用生长趋势曲线对应部分进行去趋势标准化。该方法对建立可靠、准确的长年表有重要意义,所建年表比用传统负指数函数方法建立的年表保留了更多的低频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秦岭为我国气候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太白山为其最高峰,了解太白山区域的过去干湿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和未来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秦岭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树木年轮资料及其附近的宝鸡、眉县气象站1959—2016年气象数据进行分析,重建了1852—2016年春季(3~5月)SPEI值,分析了近165 a太白山春季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 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春季气候限制;与春季SPEI值相关性最高,达到–0.72(P<0.01),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1.8%(调整自由度后为51.0%)。(2) 重建结果表明,近165 a来,有29 a春季为湿润年份,有23 a春季为干旱年份,分别占比为17.58%和13.94%。极端干旱年份为1892年、1929年、1945年和2006年,极端湿润年份为1881年、1921年和1990年,其中1892年(–1.73)和1881年(1.53)分别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年份。(3) 重建结果得到了周边地区干湿变化重建结果和历史文献灾害记载的验证;太白山地区干湿变化可以准确表征大区域干湿变化且存在2.5 a、3.1 a、3.8 a和8.4 a周期变化。太白山地区SPEI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成负相关以及与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呈正相关,其干湿变化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防风林带结构是影响防风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不同宽度、不同株行距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之间的统计模型,可以为防风林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风洞实验,在11 m·s-1风速下,对4种宽度、5种株行距林带的背风面0~10H(H为林带高度)的风速进行测定,采用曲线参数估计法、傅立叶模型、SSF模型(Sum of Sin Functions),构建了不同结构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傅立叶模型拟合不同宽度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可决系数(R2)均在98%以上;SSF模型拟合不同株行距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R2>0.98)。根据构建的统计模型,风速为11 m·s-1左右时,林带宽度8 m(两行一带)的防风林的防风效能存在明显优势;5种株行距的林带中,株行距为8 m×8 m的防风林带本试验条件下防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海面电磁回波频谱宽度与海浪波高密切相关,可应用频谱宽度进行海浪有效波高反演。本文应用线性滤波法仿真出了海表散射面元在雷达视向上的投影速度,建立了回波谱宽模型,分析了雷达空间分辨率、回波时间序列长度及海洋环境参数等因素对频谱宽度的影响,同时还针对如何在实际观测过程中选择回波时间序列长度、观测方位角等参数进行了讨论。最后还将理论结果与CSIR-X波段雷达实测数据谱宽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剔除雷达噪声以及频率泄露的影响后,基于高斯分布标准偏差的谱宽估计方法所得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很好,这从而证明了理论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所得结果对海浪有效波高反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of submerged breakwa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results of a numerical model study o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ubmerged breakwater are presented.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epth of submergence, crest width, initial wave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merged breakwater.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optimum crest width of the breakwater and optimum clear spacing between two breakwaters. A submerged permeable breakwater with ds/d=0.5, p=0.3 and f=1.0, reduces the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by about 10% than the impermeable break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s an optimum width ratio of B/d=0.75 for achieving minimum transmission. By restricting the effective width ratio of the series of breakwaters to 0.75,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lear spacing between breakwaters on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suggesting an optimum clear spacing of w/b=2.00 to obtain Kt below 0.6.  相似文献   
17.
风浪频谱中的特征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一筠  王涛 《海洋与湖沼》1993,24(2):126-131
在三参量风浪频谱的基础上对谱参量进行深入地研究,给出了谱参量与风场要素、波场要素的关系,提供了依据风场要素、波场要素及实测波浪资料计算谱参量的方法。从而可以依据上述因素直接计算出三参量风浪频谱。此外还根据谱宽度的变化,描述了风浪频谱的成长方式,解释了传统的波陡、波龄关系中经验常数的不同选取所代表的物理背景。  相似文献   
1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12种基础模型、BP(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基于固沙灌木株高和冠长率的冠幅预测模型,同时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拟合结果与基础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灌木种类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不同,且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模型优于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最优拟合为M2(Quadratic Model)模型;(2)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的最优模型分别为M2、M7(Gompertz),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最优模型为M2,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our previous research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SAF) at Parkfield, using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 (FZTW) since the middle 1980s. Parkfield, California has been taken as a scientific seismic experimental site in the USA since the 1970s, and the SAF is the target fault to investigate earthquake physics and forecasting. More than ten types of field experiments (including seismic,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geodetic and so 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is experimental site since then. In the fall of 2003, a pair of scientific wells were drilled at the San Andreas Fault Observatory at Depth (SAFOD) site; the main-hole (MH) passed a ~200-m-wide low-velocity zone (LVZ) with highly fractured rocks of the SAF at a depth of ~3.2 km below the wellhead on the ground level (Hickman et al., 2005; Zoback, 2007; Lockner et al., 2011). Borehole seismographs were installed in the SAFOD MH in 2004, which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LVZ of the fault at ~3-km depth to prob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F. On September 282004, a M6 earthquake occurred ~15 km southeast of the town of Parkfield. The data record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4 M6 earthquake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monitor the co-mainshock damage and post-seismic heal of the SAF associated with this strong earthquake. Thi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the results from a sequence of our previous experiments at the Parkfield SAF, California, will be valuable for other researchers who are carrying out seismic experiments at the active faults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seismic wave velocity models, the fault models and the earthquake forecasting models in global seismogenic regions.  相似文献   
20.
海涂围垦工程中悬挂式爆破挤淤基础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软土地基围涂工程中悬挂式爆破挤淤基础处理断面结构设计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对腰宽的处理,腰宽太窄则工后沉降大,反之,则断面石方量增大,投资增加,因此,试图通过工程实例说明悬挂式爆破挤淤基础处理断面设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