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371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3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利用近20年来长江口地区的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和ETM影像反演得到了长江口海区表层悬沙分布遥感解译系列图,讨论了长江口表层悬沙的空间分布特征、潮汐变化对泥沙分布的影响、三峡工程对泥沙分布的影响及河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泥沙分布的影响等;描述了长江口海区洪枯季的表层悬沙扩散外界和高浑浊水域范围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  相似文献   
182.
基于高光谱的射阳河口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洁  张鹰  谭子辉 《海洋科学》2011,35(9):85-90
通过提取高光谱遥感信息,对射阳河口悬浮泥沙浓度与实测光谱及Hyperion影像光谱反射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阳河口含沙水体对实测光谱反射率的敏感波段为898~904nm,对光谱分辨率为10nm的Hyperion影像敏感波段正好位于896nm处,以此构建的指数模型,其相关指数达到0.89。模型的检验显示,相对根均方差值为38.78%,表明单波段896nm对预测射阳河口的悬沙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精度。由于试验取样时间与Hyperion影像的成像时间相匹配,此时水流场较稳定,河口水体中的泥沙运移与扩散规律与影像解译结果相似,即: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远海浓度低;河口南侧由于属于淤长性海岸,悬沙质量浓度比北侧高。研究结果为利用高光谱分析技术构建海洋悬沙含量的定量反演模型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海洋水体其他物质成分的定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3.
不同类型建闸河口闸下淤积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闸下淤积问题建立三维水动力和泥沙数学模型,在挟沙能力公式中考虑浮泥的影响,采用枚举法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率定公式中的参数,较好地反映了建闸河口概化物理模型闸下三维水流和含沙量分布.采用该数学模型研究了短引河河道型、短引河滩槽型和长引河河道型三种类型建闸河口闸下淤积特性.结果表明,在计算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建闸河口闸下淤积速率和淤积总量与闸下河道长度、滩槽宽度有关;短引河河道型闸下初始淤积速率最大,长引河河道型闸下初始淤积速率最小;长引河河道型闸下累积淤积厚度最大,短引河滩槽型闸下累积淤积厚度最小;长引河河道型闸下河道淤积总量最大,短引河滩槽型闸下河道淤积总量最小;闸下河道两侧滩地的归槽水对闸下河道减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4.
由于栅格数据种类繁多,处理过程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为他们提供完善的WCS。研究表明,针对具体的数据源设计和实现WCS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研究针对MODIS数据,参照OGC WCS实现规范,在充分分析WCS数据处理与服务流程的基础上,总结了WCS系统实现的技术要点,研究和探讨了系统实现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元数...  相似文献   
185.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主要呈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在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中凹陷三个次洼优质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并对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布预测,研究表明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在北洼分布范围较大,中洼次之,南洼分布最小;在辽中北洼,整个沙三段均有分布;在辽中凹陷中洼,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中亚段;在辽中凹陷南洼,主要发育于沙三段下部。  相似文献   
186.
为研究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深部砂岩成岩环境,对岩心样品进行偏光、荧光、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辅以粘土矿物含量、元素含量测试.识别出酸性和碱性2种成岩环境,酸性环境以硅质沉淀、碳酸盐矿物溶解、长石溶解或蚀变为高岭石等现象组合为标志,碱性环境以碳酸盐矿物沉淀、长石次生加大、石英溶解等现象组合为标志.总体演化为:同生期,原始沉积流体造成碱性环境;早成岩期,未熟有机质演化形成短期的酸性环境,继承流体形成主体的碱性环境;中成岩A1期(埋深约2700~3200m),有机质成熟形成酸性环境;中成岩A2期(埋深约3200~4200m),深部断裂活动形成碱性环境;中成岩B期(埋深约4200~4400m),第二期充注油气的热演化形成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187.
引黄灌区沉沙高地生态治理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黄灌区在引黄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泥沙堆积在沉沙池和输水渠两侧,形成大面积的沉沙高地,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造成了区内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制约了灌区经济的发展。以黄河中下游最大的灌区位山引黄灌区为例,分析灌区沉沙高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沉沙高地生态治理模式,加快引黄灌区沉沙池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88.
通过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歧深地区沙三段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以单井沉积研究为基础,参考地震相与属性分析,同时结合砾岩厚度图、含砂率图及累计砂厚度图,编制了沙三段的沉积体系分布图,再现了歧深地区沙三段各层段的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得出:歧深地区主要物源来自南部周清庄、西北部沈清庄及北部小站-葛沽;从盆缘至凹陷中心,研究区沙三段沉积体系分布属传统断陷湖盆充填模式,但以发育大规模远岸水下扇沉积为典型特征;歧深地区不同类型的构造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而断层转换带则影响着沉积砂体的再分配。远岸水下扇的浊流水道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次之,而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及水下河道砂体再次。  相似文献   
189.
新型平口式集沙仪对不同粒级颗粒的收集效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前,国内缺少对集沙仪集沙效率问题的深入研究。采用风洞实验手段,就新型平口式集沙仪对不同粒级颗粒的收集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集沙仪对1~0.85、0.85~0.5、0.5~0.25、0.5~0.1、0.25~0.1、0.1~0.05、<0.1、<0.05mm粒级颗粒的平均收集效率分别为54.9%、59.6%、69.7%、52.6%、24.6%、21.0%、17.7%、13.2%,表现出对>0.25mm粒级颗粒收集效率较高、对<0.25mm粒级颗粒收集效率较低的特点。该集沙仪的集沙效率不是随着颗粒粒级增大而一直增大的,而是在0.5mm左右存在一个峰值。集沙仪的集沙效率没有表现出随风速变化的明显规律性,与各粒级颗粒风蚀强度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集沙仪对不同粒级颗粒收集效率差距较大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粒级颗粒运动状态的差异和沙网孔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0.
澳门地区建筑物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澳门地区地震环境、场地特点,利用本地区的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和相似地区的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成果,结合少量工程地震钻孔剖面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合理地确定了澳门地区不同建筑场地类别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对于Ⅱ、Ⅲ类场地,按存在或不存在成片淤泥两种情况进行了反应谱特征周期参数分组,为澳门地区一般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