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苏梅 《国土资源》2004,(10):4-15
沈阳铁西区曾经是新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工业奇迹,曾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崛起的排头兵。有人说,振兴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转瞬之间,党中央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已经整整一年。风生水起海生潮。新世纪,铁西又处在中国现代化的潮头浪尖上。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与热切的期许,一齐投向铁西,投向这块拥有100万人口的126平方公里的土地,聚焦这一方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的“东方鲁尔”。  相似文献   
102.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地理学报》2008,63(12):1299-13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中国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 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 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 行实证研究, 旨在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① 生产性 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效益提升呈现正相关性, 但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 ② 制造业对生产性 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不断提升, 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明显 差异; ③ 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 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 间投入趋于上升, 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④ 制造业 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但集聚与分散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就 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差, 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可分性。  相似文献   
103.
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研究——江苏和安徽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科学》2008,28(6):715-721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需要接近资源或地方化市场或地方保护较强。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可能源于产业在不同省区的技术水平、规模强度以及功能的差异,但区域性因素仍然是主导。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安徽省大多数产业较江苏省更为集聚的一般解释,资源区位及其可得性、地理位置、产业传统以及制度性差异等进一步造成了一些产业在两省地理集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4.
《浙江国土资源》2023,(7):38-39
<正>金华市“工业空间”应用是列入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2”“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的重要内容,由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试点建设。该应用聚焦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建设综合评价、低效整治、产业平台三个子场景,实现发展空间腾挪、产业能级提升,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该应用于2022年5月上线,截至目前,已动态归集全市36.6万亩工业用地信息,  相似文献   
105.
探讨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空间演变规律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内产业链与都市区的协调发展。该文基于企业层面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聚类检验测度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利用OLS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整体由零星状向多核心布局演变,珠江东岸零部件制造区段集群明显;(2)零部件制造区段形成低值区域聚类明显、集聚程度不断加强的双核心结构,整机制造区段则趋向于高值区域聚类分布;(3)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两区段空间关联性尚不明显,自2008年起产业链区段间空间关联性显著提升;(4)经济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是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引导力、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在不同时段的作用各异。  相似文献   
106.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协同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论文基于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全部制造业总体格局相对稳定,高值区集聚于京...  相似文献   
107.
与技术、资本相比,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创新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条件下企业、产业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通过集群生产方式构建地方性生产网络对国家或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演进过程,即、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向“专业化+网络化”的集群式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地方生产网络的构建。文章通过这一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利用这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演进中隐藏的潜在后发优势,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1  
贺灿飞  谢秀珍 《地理学报》2006,61(2):212-2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具体而言,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更趋集中,而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显露专业化的迹象。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  相似文献   
109.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地理研究》2021,40(2):326-342
以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为对象,以定量评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全球价值链(GVC)竞争态势为目标,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IRIO投入-产出分析和RCA、GVC指数分析等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八大类型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特征,同时测算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以及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0.
中国ICT设备制造业的动态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