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675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542篇
地质学   2466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昌化鸡血石冻地致色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对昌化鸡血石的冻地致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田黄冻的黄色是由于Fe^3 和Cr^3 等杂质元素的类质同象混入引起,芙蓉冻的淡红色是由于Cr^3 的类质同象混入引起,而薄荷冻的淡绿色和朱砂冻的紫红色则是由于其中分别存在独立矿物伊利石和针铁矿所致。  相似文献   
992.
卞学洛 《地下水》2004,26(2):91-96
天津市东丽区第四系Ⅱ组深层淡水在长期较强开采状态下未发生水位持续下降及大面积深层淡水成化污染,十余年来地层沉降基本消失.该地多年来中更新统淡水及上更新统、全新统咸水水位具有同步不等幅的动态,证明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地层中渗透系数小于10-3m/d的历次海侵沉积层及压实的粘土层具有半透膜特性,咸水越流补给第Ⅱ承压含水组的是淡水.适量加大Ⅱ组淡水开采强度,使其产生越流系统,稳定后不会再加大地面沉降.最终使全新统地下水下入渗水位降低,夺取潜水蒸发的水量.在有咸水分布区,地表入渗水是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淡水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993.
干旱沙区土壤空间异质性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新荣 《中国科学D辑》2005,35(4):361-370
许多涉及草地荒漠化或退化过程的假说及概念模型认为,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植被灌丛化是草地发生退化或荒漠化的显著特征, 即原来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被灌丛群落所替代, 该过程增加了草地原生植被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异质性, 使土壤-植被系统的生物过程愈来愈多的集中在灌丛植冠下的沃岛范围内. 大量的研究支持了这一针对荒漠化或草地退化过程的生物生态学解释.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缀块状分布的灌木植被也是草地恢复或荒漠化逆转的基础, 并且在我国沙漠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近50年的演变与区域生境的恢复就是荒漠化逆转的理论范式和成功的实践例证. 该地区人工植被的建立是以设置防风固沙沙障和种植旱生灌木而开始的. 在降水不足200 mm的无灌溉条件下, 由于灌木植被的作用, 使原来质地相对均一的流沙发生了资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变化, 促进了土壤成土过程, 为沙土表层隐花植物(藻类、苔藓和地衣)结皮的形成和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入侵与定居创造了条件. 而这一过程却减少降水向土壤深层的入渗量, 使固沙植被区灌木主要根系分布层(100 ~ 300 cm)的土壤含水量减少, 导致了灌木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和盖度降低, 土壤资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也相应地减弱. 固沙植被趋于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的、与邻近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化草原类似的原生植被类型演变和恢复. 通过对沙坡头地区近50年固沙植被演变监测数据的分析, 提出了干旱区植被恢复或草地荒漠化逆转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94.
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斌 《高原地震》2005,17(1):25-31
清理了多年来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地震前兆监测网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油井动态地震前兆异常的机理和映震规律。油井地震前兆在异常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下水异常相似的特征,时间上以短临和临震异常为主,空间分布上以井震距在200-300km的油井为主,在异常幅度和强度上,油井具有异常变化幅度大、强度高和多为正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5.
在总结井田块煤特征、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对构造、火成岩及放射性元素与块煤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得出形成有价值的块煤只能与沉积环境及本区得天独厚的放射性元素有关2、7煤层形成于上三角洲环境,3煤层形成于三角洲间湾环境,前者比后者块率高;而且成煤时放射元素加速了泥炭化进程,对形成块煤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论地质信息科学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地质信息科学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其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信息科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内部条件是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勘查信息化的自身需要,外部条件是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促进.其研究对象是岩石圈的地质信息,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质信息机理,包括地质信息的本质、运动规律、传输机制和信息流的形成机理等.其方法论体系包含着主题信息管理法、信息分析综合法、行为功能模拟法和系统整体优化法.其技术体系由地质数据采集、地质数据管理、地质数据处理、地质图件编绘、地质过程模拟、地质资源评价、地质信息传播及其多S集成化技术所组成.  相似文献   
997.
文章从断裂活动和热液流体迁移的热动力学角度阐述了金矿热液形成、迁移和富集沉淀的物理化学机理,得出了断裂活动不仅为金矿形成提供了储矿空间,更主要的是为金矿热液形成提供了活化热能和大量流体,为其迁移提供了动能,为其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多期多阶段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8.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及其定量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自始新统以下地层内砂岩储层的实测压力梯度为1.8~2.1MPa/100m,过剩压力达30~35MPa,表现为明显的异常高压。前人认为超压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挤压作用,此外还有高压天然气的注入、构造抬升等因素,基本不存在欠压实作用。本文首先总结了各种成因机制的可能性,以此为依据,定量评价了气柱浮力、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等因素对砂岩内异常高压的贡献,并提出了克拉2气田超压形成的概念模式。研究发现,该气田不同深度间的过剩压力差异完全是气柱浮力引起的,但气柱浮力对超压的贡献不超过10%;明确指出欠压实作用肯定存在,且对砂岩中超压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其贡献一般为20%~30%,部分层段高达40%~50%;从构造压实作用机理出发,分三种情况讨论了构造挤压对流体增压的影响,认为构造应力能够传递给流体的最大压力为侧向上的最大主应力与沉积压实阶段的上覆负荷之差,其对本地区超压的贡献最大可达40%~50%,部分层段仅20%~30%。克拉苏地区超压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概念模式)为:首先因欠压实作用而出现超压,形成了封闭体系;其次为天然气的快速注入;而康村期(N1-2k)以来的构造挤压则引起流体压力幅度的进一步增高。  相似文献   
999.
地应力与巷道布置关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参数。介绍了地应力计算原理 ,并根据矿井实测地应力资料 ,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场与巷道布置及巷道破坏形式的关系。为今后选择巷道掘进方向和改进巷道支护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费鸿庆 《岩土工程师》2005,17(1):1-5,37
综合论述了钻孔灌注后压浆桩在西安地区砂土、饱和软粘土、黄土(包括湿陷性与非湿陷性)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