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 Introdu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is defined as the goal of stakeholders to create a condition where the physical surroundings of a community provide for the needs of its inhabitants without diminishing its natural stock (Chen, 2002; Wachernagel et al.,…  相似文献   
142.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3.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回眸80年,从1940年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到1953年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再到1999年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形成现在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几经变迁,历经三代人努力,研究所始终如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着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适逢建所80周年,本文回顾地理资源所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4.
王凡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0,51(4):664-67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70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围绕新形势下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改革发展举措,讨论和展望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5.
文章通过断面法调查分析了儋州海域海花岛沿岸、南华墟沿岸和磷枪石岛沿岸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与群落分布,结果表明:儋州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12科25属55种,相较于此前的研究增加了10个种,优势种为斯氏角孔珊瑚、澄黄滨珊瑚、柱角孔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由2012年的42.92%下降至现在的22.24%,降幅高至48.18%;造礁石珊瑚死亡率高居不下,长期维持在35%左右;初级群落以团块状造礁石珊瑚为优势种的趋势愈发明显,且单一绝对优势种的情况频繁出现,说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群落退化演替,分析认为这种破坏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6.
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近二十年,每当回想起自己参加国庆35周年大典的情景,那神圣庄严的时刻、波澜壮阔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仿佛又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向我们挥手致意,仿佛又在亲自演奏国歌,仿佛又听到了万众的欢呼声……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47.
陈述彭(1920-2008年),我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奠基人,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1920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2-1948年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期间在重庆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1945年)。  相似文献   
148.
除了地表质量重新分布外,地表温度变化是影响地表周年变化的另一重要成因。本文利用全球温度变化数据,基于三维全空间热弹性形变模型,计算温度变化在中国大陆引起的地表热弹性形变,并讨论它对中国大陆三维周年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引起的地表周年变化振幅在毫米量级。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GPS台站受地表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台站是HLAR(海拉尔),东向、北向以及垂向的周年振幅矢量和为~2.293mm;影响最小的台站是HIYS(永暑礁),东向、北向以及垂向的周年振幅矢量和为~0.177mm。为了说明温度变化对地表周年形变的影响,本文联合GRACE以及物质负荷模型(MODEL)研究中国大陆地表三维周年位移。考虑温度变化后的MODEL、GRACE获取的地表周年形变在东向、北向、垂向的周年信号分别改进了6%、6%、2%;16%、5%、15%。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是物质负荷以外引起大陆地表形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9.
以澜沧县2005和2010年两期ETM影像解译数据为例,在3S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分析了6 a间区域内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0年澜沧县各土地类型变化显著,除了灌木林和针叶林面积有所减少外,城镇居民用地、旱地、水田、桉树林、水域、荒地等地类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景观类型转移变化表明,各土地类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以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和荒地之间的转换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澜沧县景观整体斑块破碎化程度、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斑块间的连通性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0.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孙睿  刘昌明  朱启疆 《地理学报》2001,56(6):667-672
利用8km分辨率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对黄河流域1982-1999年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不同时段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了降水对流域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发现近20年来黄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有增加趋势,但青藏高原上有所减小;汛期降水量的多少对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草原地区影响最显著,而在森林植被区及部分灌溉农作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对地表覆盖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