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为了得到沙尘粒子和沙尘质量浓度的实时定量特征,利用Grimm180粒子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沙尘暴进行了实时观测。通过分析Grimm180粒子仪在2018年5月20日和24日两次沙尘暴过程观测的数据得到: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期间,PM2.5的质量浓度值随时间变化不大,一般PM2.5浓度值<1500μg·m-3,而PM10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比较明显,数值在2000~6000μg·m-3。沙尘粒子谱和沙尘质量浓度谱的分布形状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基本相同,当粒子直径>0.35μm时,粒子数浓度随直径的增大近似符合M-P分布。从浮尘到扬沙再到沙尘暴,小粒子区(D≤1μm)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中粒子区(1μm10μm)的粒子数越来越多并且占比越来越大。当粒子直径为0.35μm左右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值;当粒子直径在25~32μm时,沙尘质量浓度的值最大。在浮尘和扬沙阶段,PM2.5/PM10>2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大约是4×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0μg·L-1。在沙尘暴阶段,PM2.5/PM10<15%;每分钟1 L体积内的沙尘粒子总数>5×105,最大沙尘质量浓度>25μg·L-1。这些结论为准确地分析沙尘暴的定量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2.
作为中国最大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中心之一,其沙尘天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巨大影响。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相关355篇文献为对象,从发文时间、作者、关键词、期刊来源与学科分布、发文机构(国家)等方面进行可视化与计量分析,进而综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产出分为2个阶段,即1996—2005年为起步阶段,2006—2020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的成因、传输特征及发展规律、沙尘暴过程数值模拟预报研究、沙尘天气及沙漠气象等问题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论文主要发表在《沙漠与绿洲气象》、《中国沙漠》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等期刊,其中《沙漠与绿洲气象》为中文发文量最多的核心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为SCI发文量最高的...  相似文献   
253.
采用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GPS/MET大气可降水量观测数据和NCEP/NCAR提供的FNL0.25°×0.25°分析数据,通过对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地区2次落区接近、强度不同暴雨过程的环流和水汽特征,分析了影响极端暴雨产生的急流和水汽因子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南缘暴雨时环流配置符合“三支气流”模型,高空急流、中层偏南风、低层辐合切变的强度与降水量正相关,当高层有极涡直接南伸至中亚发展而成的副热带大槽、中层有气旋前部的强偏南或西南气流、低层有偏东风急流明显西伸与西风急流形成强辐合时有利于出现极端暴雨。沙漠南缘暴雨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水汽含量、饱和层厚度与降水量相关,暴雨的水汽源地一般为欧洲和北冰洋,降水区水汽输入以中低层为主,低层比湿大于6 g?kg-1,饱和层位于700 hPa以上;当中高层有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由偏南风输送水汽的加入,低层比湿达8 g?kg-1以上、饱和层扩展至750 hPa以下时,可出现极端暴雨。  相似文献   
254.
《气象》2023,(1):128-128
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边界层和沙尘暴探测研究》王敏仲明虎等著该书系统介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边界层特征、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风场变化、沙漠大气边界层高度与陆面参数的关系、沙漠对流边界层大涡模拟、沙漠极端深厚边界层过程对区域环流的反馈作用等内容,并首次利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毫米波雷达开展了沙尘暴探测试验研究,计算归纳了沙尘暴的回波强度。  相似文献   
255.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站2021年7月6—17日加密探空观测数据,分别采用Coen法、Rib法、Liu-Liang法、反转强度法等4种方法进行了稳定边界层高度计算,比较了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塔中站80 m观测塔梯度探测系统资料,分析了近地面气象因子和稳定边界层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稳定边界层高度在1000 m以内,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平均高度依次为141、269、227、173 m,平均为202.38 m。稳定边界层在日落后开始发展,并在日出前后发展到最厚,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值从22:15的49、257、164、121 m分别上升至07:15的220、290、242、188 m,边界层高度上升趋势明显。(2)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存在个别极端值,极端值出现多与特殊天气现象有关。其中采用Rib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分布范围(10~890 m)大于采用其余3种方法计算的高度范围,可能因为Rib法既考虑了热力因素又考虑了动力因素,综合性较好。采用其余3种方法计算的高度略低,原因可能是每个时刻边界层发展并不均匀,夜间4个时刻平均后拉低了总体平均值,观测期间不同个例地面辐射冷却强度和湍流运动强度也会有影响。(3)不同天气条件下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也不尽相同。在晴朗夜晚条件下,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偏差最小,高度变化趋势相近;在沙尘天气中,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平均偏差居中,高度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出或日落前后;雨天情况下,受边界层内各气象要素变化影响,采用4种方法计算的高度整体差异较大,平均偏差也最大。(4)在晴天天气下,采用Coen法确定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过程,能够较为完整地描述稳定边界层在夜间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没有出现突然升高或降低的异常高度值,适用于热力作用显著的晴天;而在特殊天气条件下建议选择Rib法,该方法既考虑了热力作用又考虑到了动力作用的影响,是一个同时涵盖了风、温、湿的综合性参数,计算的边界层高度不确定性最小,更容易减小误差。(5)沙漠腹地稳定边界层高度受到动力和热力因素的共同影响,与湍流动能、风速、地面温度、土壤热通量的相关性较显著,相关系数最大依次为0.9、0.88、0.63、0.5。  相似文献   
256.
浮尘天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热力浮尘(沙尘气溶胶来源于热力起沙)作为浮尘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PM10浓度资料,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热力浮尘天气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典型热力浮尘天气过程中,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最高温差可达5.0℃以上;气压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最高气压差可达5.0 hPa以上;(2)热力浮尘天气仅出现在5—9月,其中6月发生频次最高,占总发生频次的47.1%;92.9%的热力浮尘天气发生在夜间(20:00—8:00),最大值出现在3:00—4:00,占日发生总频次的21.4%;(3)热力浮尘天气平均持续时长为598.5 min,最长可达1120 min。尽管热力浮尘在发生频次和时长上均低于动力浮尘,但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浮尘天气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