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6篇
  免费   1912篇
  国内免费   2852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9405篇
地球物理   222篇
地质学   1321篇
海洋学   44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914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56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501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501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64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472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322篇
  1997年   337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288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江和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根据1998-1998年长江和长江口河水和雨水的现场调查、历史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定量分析长江流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和输送调查。估算表明,降水无机氮、农业非点源氮(化肥和土壤流失的氮)和点源污水氮的输入分别占长江口无机氮输出通量的62.3%、18.5%和14.4%。氮的降水输入是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来源,进入长江的降水氮仅仅大约占长江流域全部降水氮的36.8%。降水米要受控于化肥气态损失、化石燃料及动植物过程中释放的物质等。实际上,化肥N的气态损失和农业非点源流失大约占长江流域年化肥N使用量的60%,这是控制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2.
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59,1975-1982年及1998年夏季各月黄、东海盐度分布和相应风场资料,分析讨论了长江冲淡水夏季的扩展路径。指出:除海底坡降外,由S向的苏北沿岸流和N,NE向的渐东沿岸流及台湾暖流构成的“力偶”,是使冲淡水向左扭转的重要外力之一。用近岸均质模型和远岸双层模型的涡度方程定性讨论了冲淡水的转向机制。  相似文献   
33.
主要根据1992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南海环流试验”的调查资料,并引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2年7月、1985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的调查资料、黑潮合作调查(CSK)的资料,通过温、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动力计算结果,指出夏季在南海东沙群岛北侧存在着一偏西向海流,它的流动路径与文献[5-7]中所说的南海黑潮分支的流动路径显著不同。对夏季南海海流的三维数值模拟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黄海北部降水中氟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峻  王剑  吕翔  张经 《海洋科学》1993,17(3):43-47
1988~1992年连续采集了黄海西北部的大气降水,分析样品中的氟而得到的80多个数据显示出大气降水中氟的平均浓度低于中国北方主要河流的氟平均浓度。在冬季,氟的浓度较其他季节高,这可能和降雨量减少以及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目前还难以估算出人为因素对氟在降水中化学行为的影响程度,但数据显示出人口密集地区降水中氟的浓度明显高于人口稀疏的自然地带。  相似文献   
35.
周学群 《海洋预报》1990,7(3):64-69
本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南沙海区锚泊船只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1988年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得出了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天气概念模式。认为东亚南北两支季风环流叠加使南海夏季风建立,进而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对南沙海区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与南海海温长期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华北地区7个站与17个站1951-1997年夏季(6,7,8月)降雨量与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用北京、天津、邢台、烟台、郑州、太原和济南等7个站可代表该地区夏季降雨量与气候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过去47a该地区依次经历了湿凉、湿热、湿凉、干热、湿热几个时期,降雨量的长期变化与南海前冬(1-2月)海温成负相关。前冬南海海温偏高,意味着初夏南海地区大气对流低频振动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较晚,西南季风较弱,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华北地区大气低层北风加强,华北地区夏季少雨,前冬南海海温偏低时情况则相反,考虑冬季(1-2月)南海南温和7-8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纬度)的影响用均生函数建模,试验结果与用子波变换重构方法考虑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二者相吻合,预测试验结果与过去3a的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7.
渤海、黄海冬夏季主要月份的海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北海分局1976-1999年的断面观测资料,用Visual Foxpro 5.0建立数据库。并用本数据库表层、底层、断面海温计算及分析图产品,分析了渤海、黄海冬夏季主要月份海温的分布特征,并获取了一些较新的有关厄尔尼诺事件与黄海海温相关的结论。结果表明:冬季表层等温线分布密集,研究海域由黄海暖舌、北部结冰区、胶东半岛南部弱冷舌几个系统组成,底层海温分布与表层一致,黄海中部断面呈上下均匀一致的温度分布。夏季表层等温线分布稀疏,底层冷水团发展最强,黄海中部断面有强温跃层出现;各年黄海海温垂直分布场对厄尔尼诺年及尔尼诺年有较显著响应,其程度以准高温均匀层及温跃层较明显,深层无明显响应。即:厄尔尼诺年的准高温均匀层高温线包围的面积小,温跃层明显向表层突起,而反厄尔尼诺年准高温均匀层高温线包围的面积大,温跃层较平缓。  相似文献   
38.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9.
论文研究了成都经济区天降水和下渗水中元素含量、在农田耕层中的输入输出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雨水中含有大量SO2-4、NO-3等酸性物质,雨水中SO2-4 >NO-3>Cl-.雨水中Ca2 和NH 4含量最高,且NH 4>Ca2 >K >Na >Mg2 .雨水的pH与阴、阳离子摩尔浓度差值具有显著相关性.下渗水中以Ca2 为主要阳离子,且Ca2 >Na >Mg2 >K >NH 4;HCO-3为主要阴离子,且HCO-3>NO-3>SO2-4>Cl->F-,下渗水pH与阳、阴离子摩尔浓度差值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地区雨水中Pb>As>Cd>Se>Hg,下渗水中Pb>As>Se>Cd>Hg,因此,Cd、Pb、Se和Hg等元素累积在耕层中,而As则被下渗水携带迁移出耕层进入地下水.由降雨输入土壤中的Cd通量均大于下渗水输出Cd的通量,局部地区As下渗通量高于雨水输入通量的5.45~13.16倍.土壤中元素的下渗比与土壤质地、pH有关.  相似文献   
40.
王华  张远明  覃嘉铭  李强  杨琰 《地球学报》2008,29(6):725-728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经过十余年的生产,不但在地下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而且通过影响地下水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疏干,致使矿区内大部分泉点断流.因而,为确定矿山地下水长期疏干对龙洞泉流域的影响程度,笔者通过比较水库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与渗漏水之间的同位素特征,区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为查明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矿坑地下水疏干的影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