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9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1224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1090篇
地质学   3083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辽西地区中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西地区中元古代变质表壳岩包括石英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及细粒长英质片麻岩和少量阳起石片岩,为中酸性火山活动及钙碱性玄武岩活动之后的海进型沉积旋回,显示出一套较为连续的火山-沉积系列。变质深成岩以斜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体。根据同位素测年、微古植物化石分析及与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厘定它们为中元古代产物。在中元古代该区经历了大陆边缘岛弧的形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92.
笔者首次将海拔高度的概念及现代冰川理论 ,并结合古地磁资料 ,提出罗圈冰期时古天山 -秦岭山脉是一条大约位于赤道 -北回归线之间、由众多高山组成的 ,且许多山峰至少在 4 0 0 0m以上 ,已形成冰川、或许局部地区存在冰原的山脉 ,总的地理特征类似于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华北地块和库鲁克塔格地块是高原或平原 ,此二地块的南边是海域。古秦岭的南坡是现代秦岭的北坡。冰川融化时冰水携带的冰碛物向南流入海 ,所以华北地块上无冰碛物存在大地构造上 ,晋宁期以前 ,上述各地块相互独立。震旦纪时它们开始发生作用 ,秦岭地块和阿克苏—乌什地块分别向华北地块与库鲁克塔格地块汇聚 ,引起后者上升 ,逐渐发展成为山脉。至震旦纪末期 ,山脉上升到 4 0 0 0m以上 ,形成冰川。此后 ,山脉被剥蚀夷平 ,至寒武纪初 ,华北、库鲁克塔格两地块又降到海平面之下接受沉积 ,该山脉消亡。由此我们恢复了新元古代超大陆一条造山带 ,并推测新元古宙末期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地块曾经汇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993.
高延林 《青海地质》2000,9(2):1-9,14
根据矿物岩石密度与地震波速(Vp和Vs)之间关系和原理,笔者回归出σ=1.182+0.25Vp和σ=0.92+050Vs两个线性方程,利用这个数学“称”,可以方便地根据地震测常数据测算任意剖面岩石圈的总质量,用此方法作者讨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傅征祥  刘桂萍  粟生平 《地震》2002,22(2):13-16
研究了中国大陆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1500年以来因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对未来地震人员死亡数作了长期预测。预测表明, 在2020年前, 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发生地震死亡1 000人以上事件以及西北地区发生地震死亡100人以上事件的概率都在0. 8以上。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岩石圈多层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绳祖 《地震》2002,22(3):21-26
青藏高原构造应力场可按岩石圈下层、多震层和浅层地壳区分为三层。除了震源机制解方法和井孔原地测量方法可分别用于推测多震层和浅层的应力状况外,还可根据下层塑性流动网络,采用平分网络共轭角的方法估计下层的应力方向。对比岩石圈下层与上层(多震层)的构造应力场,其结果表明: 由于板块边缘驱动力主要通过下层的网络状流动实现其远程传递,故在总体作用趋势上,上层的应力方向受控于下层;又由于高原靠近喜马拉雅驱动边界,部分驱动力直接沿上层传递,致使局部地区上、下层应力方向相差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与古大陆再造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王鸿祯  张世红 《地球科学》2002,27(5):467-481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古大陆再造和泛大陆拼合的重要基础.本文整理了基底构造单元的级别体系, 以晋宁期和印支期为准, 提出了一级构造域、二级陆台及地区和三级陆核、地块等3级划分.分出了5个一级、14个二级和若干个三级单元, 并予以系统编号, 以便查询和增修.认为超大陆是泛大陆的组成部分, 现在重点研究的罗迪尼亚超大陆已经涉及全球, 进入了泛大陆-850的研究范围.论证了中国3个陆台和华夏地区在新元古代晋宁期的位置关系, 认为它们相距不远, 并部分相互碰撞, 构成亚洲中轴(大华夏)构造域.讨论了罗迪尼亚的流行模式及SWEAT连接问题.指出新元古代Chuaria Tawuia宏观藻组合在东亚和北美西部的分布, 认为大华夏构造域应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与劳伦古大陆相邻, 并概略讨论了泛大陆-850的再造格局特征.提出了经过改进的泛大陆-250在中二叠世(280257 Ma)的再造模式, 讨论了古植物和海生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在古大陆再造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7.
20 0 1年, 沿着山西应县到山东商河, 重新布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采用现代先进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技术和快速松弛二维反演方法获得该剖面二维电性结构模型, 从而充分展示了华北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特点.从电性特征上讲, 华北岩石圈以太行山前断裂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西区为高阻区.在东区, 上地壳电性结构基本与华北裂谷系的隆、坳构造格局相对应, 岩石圈的电导最高达3× 104 S, 远远大于强烈活动的安第斯山岩浆弧区和西藏高原岩石圈的电导.这里, 在构造连接部位的地壳中有不连续的高导体存在, 电导率大约0.1~ 0.8S/m.在西区, 太行山和恒山的岩石圈为高阻块体,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但恒山高阻块体之下发现一组向西缓倾的高导层, 其电导率为0.0 4~0.2 5S/m, 顶面在2 0km深处, 底面深度大约40km.   相似文献   
998.
40 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18个黄土/古土壤序列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 与27个湖泊沉积序列 (青藏高原、新疆、云南与赤道非洲及其以北的非洲季风区) 对比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40 ka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述区域在对应岁差周期的高太阳辐射阶段,也就是40~24 kaBP与14~4 kaBP分别经历了一次环境湿润期,而在末次冰期最盛期,除中国云南、青藏高原及新疆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则较为干燥。青藏高原及其北侧的新疆区,40~24 kaBP比14~4 kaBP气候更为湿润,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高原进入一次泛湖期。而非洲区及黄土高原,则与此相反;14~4 kaBP气候比40~24 kaBP更为湿润、适宜,湖面更高,成壤作用更强。40~24 kaBP,印度季风强盛,加强了对高原的水汽与潜热输送,同时,由于北方冰盖的存在,西风气流则相对南移,增加了对高原的影响,两种气流交互作用引起的强降水,可能是造成湖泊显著扩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周边地区2020~2022年流动地磁原始矢量资料,获得2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磁偏角D、总强度F和垂直分量Z均由正异常高梯度带转变为负异常高梯度带,磁倾角I的0值线大致沿地块边界走向线展布。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幅值局部弱化及方向转变区主要分布在地块边缘和地块交界区域,矢量幅值和方向在地块边界、断裂带及周边区域以及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差异。历史震中磁异常变化表现为磁场各分量的0值线展布、高梯度带、水平矢量和垂直矢量的局部弱化及方向突变等特征。青藏地块东北缘、阿拉善地块东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及以北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