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5 毫秒
671.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108m3/a的安全引水量为13.97×108m3/a和枯水年份(95%保证率)的安全引水量为10.14×108m3/a,下游区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水量为8.01×108m3/a。提出了中游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阈,即未来20年生产生活安全需水量介于22×108~23×108m3/a之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中游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确保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672.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4):F0002-F0002,I0001
1933年8月25日15日50分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诱发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碎屑流,致使岷江及其支流十几处被堵塞,造成巨大灾害。至今还保存一系列堰塞湖(当地称“海子”)。其中岷江上游的大海子最大水深近100m,蓄水量约7000多万m^3;小海子最大水深70m,蓄水量约4500多万m^3。  相似文献   
673.
张增钊 《地下水》2006,28(5):92-95
本文简要叙述了2005年三门峡水库的来水来沙情况,对库区淤积和渭河下游河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防汛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74.
《干旱区地理》2006,29(1):13-1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主持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安全与生态需水量研究”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相似文献   
675.
根据非恒定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以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一维带源项对流扩散方程,建立了闽江下游河道一维动态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了糙率、纵向离散系数和污染物降解系数,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下边界定在梅花断面,为研究包括福州段在内的马尾(白岩潭)以上河段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了适当的条件;河道来水污染负荷总量、流量和浓度条件对南、北港水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76.
The method of multiple regressio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on the channel siltation and fluvial proces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ased on the flood events from 1950 to 198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carry larger amounts of sediment load and coarser particle sizes than from other source areas, which increases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river channel. And there exist good correlations between channel siltatio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Through these correlations, the amount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river channel could be roughly estimated based on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caused the fluvial process. There exists a complex response of channel form change to the 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load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smaller than 200kg/m3, the ratio between wide-depth ratio after flood and wide-depth ratio before flood((B/h)a / (B/h)b)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near 200kg/m3, (B/h)a / (B/h)b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nd when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aches the limits of hyperconcentrated flow, (B/h)a / (B/h)b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Generally,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made channel form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deeper and narrower, but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deposition simultaneously occurs. So, the impacts of flood events from the c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s on the channel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re lessened.  相似文献   
677.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基本方法,以黄河下游流域山东境内6.4万km2冲积平原区表层土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区内进行评估的参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估指标层的权重,进而对区内土地质量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评估。研究发现,由于区内土壤物源的相对单一性,在不同参评指标体系下,大部分评估单元的分等始终趋向一致,其中优良等级土地占全区的80%,两端分等土地往往面积较小且分散。评估分等的意义以反映土壤综合肥力和健康指标的高低为主,由于区内土壤环境质量超标比例极小,分等仅指示土壤环境质量的相对优劣。该评估成果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并为今后区内开展的次级地球化学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相似文献   
678.
利用再分析数据,以在北半球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相关的向下游传播的准定常波列在欧洲地区是否发生反射为标准,将1957/1958年至2001/2002年这45个冬季分为高纬型和低纬型两类冬季,分别简称为在H型和L型冬季。在H(L)型冬季,和NAO相联系的向下游传播的Rossby波列主要沿高纬度(低纬度)路径传播。对比了在两种类型冬季NAO与同期大气环流、近地面温度(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aure,SST)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方面,在H型冬季,3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西部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3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在亚洲东海岸(约40°N)和北太平洋呈现正相关,在H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中纬度形成波列,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副热带形成波列;SAT方面,在H型冬季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高纬度地区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的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弱,但NAO造成的SAT异常可以扩展到亚洲东北部;降水方面,H型冬季与L型冬季主要区别在中国南方,在H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的关系相对较弱,而在L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呈现正相关关系;SST方面,同期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相对较弱,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南部较强。总体而言,在H型和L型冬季,NAO具有不同下游影响。  相似文献   
679.
江汉平原原生劣质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地下水中砷、亚铁、锰、铵态氮含量严重超标,对居民生产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以汉江下游典型河流渗滤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距离汉江5 km及主要支流2 km范围内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成分及原生劣质组分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查明江汉下游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面上,地下水原生劣质组分呈高度空间异质性,相邻的采样点浓度可能相差很大,极大值点多出现在河流拐弯处;垂向上,地下水中As、Fe2+、Mn、NH4-N高值多出现在20 m左右的深度;强烈的还原环境、中性pH值和富含有机质是该层地下水富集原生劣质组分的主要原因;河流渗滤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酸碱条件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680.
黄河下游主槽两侧修建的生产堤通常仅能抵御中小洪水,用于保护滩区农田与村庄安全;当遭遇大洪水引发生产堤溃决时,漫滩洪水会严重威胁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研究溃堤洪水的传播过程与演进机理多采用数值模拟,而原型观测及模型试验成果十分有限。通过溃堤漫滩洪水的概化模型试验,模拟了生产堤溃决后主槽内的水位变化及不同程度漫滩洪水的传播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溃堤后漫滩水流以涨水波的形式向滩区迅速传播,主槽内水位具有先降低,然后维持稳定,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且溃口上、下游水位变化速率不同;滩区水位总体表现为持续升高,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漫滩洪水波的波前到达时间主要与滩区地形及距溃口的距离有关,波前首先以溃口为中心呈近似对称式椭圆形分布,而后转变为非对称分布;溃堤水流在滩区传播过程中伴有水跃发生,水跃发生的位置由距溃口较远处逐渐趋向溃口位置。(3)溃口流量与溃口内外水位差直接相关,呈先减小、然后维持稳定、再减小最后为0的变化特性。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升对溃堤洪水在滩区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溃堤洪水动力学理论,还可为数学模型验证提供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