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6篇
  免费   1709篇
  国内免费   2775篇
测绘学   320篇
大气科学   448篇
地球物理   3019篇
地质学   4931篇
海洋学   636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604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316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233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214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0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印度和萨尔瓦多均遭受地震灾害的袭击 ,然而却没有一个科学家事先预知 ,布坎南对此作出解释。 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能在诸如袭击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 ,造成多达 1 0万人死亡那样的地震发生之前向我们示警 ?如果天文学家几乎都能看到宇宙的边缘 ,生物学家能够进行无性繁殖活组织细胞的话 ,那么 ,地球物理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告诉我们地球何时何地会发生振动 ?令人费解的是 ,地震的基本过程非常简单。大陆板块其实是地壳的巨大断片 ,像巨大的木筏一样漂浮在液态地幔上。当两个板块相互摩擦时 (例如两个大陆地块在加州沿圣安德烈斯断层所做的那样 ) ,…  相似文献   
132.
经历了 1 999年后期令地震学家和公众都感到震颤的许多大的破坏性地震之后 ,比较而言 ,接下来的一年似乎较为平静 ,令人感到欣慰。然而 ,2 0 0 0年并非没有发生大的地震事件。实际上 ,2 0 0 0年共发生 5次 M7.8~ 8.1的地震——许多地震显然比 1 999年的大。但所有地震都发生在人口较少的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地区 ,其中有 3次地震 2天之内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发生的M 8.0地震是 2 0 0 0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至少造成 1 0 3人死亡 ,2 0 0 0多人受伤。2 0 0 0年大量地震研究的重点都放在由1 999年 3次地震…  相似文献   
133.
苍山5.2级地震异常群体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1 995年山东省苍山 5 2级地震异常筛选的基础上 ,分析了异常群体阶段性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前 1 0a左右震中周围出现小震小区域综合断层面解主压应力P轴偏转 (约 3 0°) ,震前 7a左右震中附近 3~ 4级地震增强集中及应变释放加速 ;震前 4a左右转为异常平静 ;震前 1a左右震中外围开始出现形变类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约达 6%及 4%左右 ,异常比例偏少 ;震前约半年起 ,以震中附近地震波速比异常出现为起点 ,相继出现各类前兆异常 6条 ,短期前兆异常台站比和异常台项比分别约达 2 5 %和 1 7%左右 ,显示孕震进入短期阶段 ,但临震异常不明显。对由此获得的 5级地震预测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4.
地震前兆时空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向加载条件下,对两种构造和介质不同的岩石标本进行变形实验,测量了标本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王晓青和陈学忠等提出的描述地震前兆非均匀分布的参量————Cv值,分析了标本变形失稳过程中应变异常的分布,以期从实验角度检验Cv值方法并探讨其物理意义.研究表明,Cv值的变化与岩石变形特征的变化有关,是描述前兆分布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指标;Cv值在失稳发生前先异常上升,然后下降,并在Cv值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伴随着失稳事件的发生.因此,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5.
朱守彪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2):162-168
应力释放模型过去主要用于研究大范围历史大地震活动规律.本文对应力释放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其能否运用于区域更小、时段更短、震级更低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以台湾地区近百年6级以上地震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在回溯性的地震预测检验中,用改进的应力释放模型计算出台湾地区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并用其预测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优于泊松模型.   相似文献   
136.
唐山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强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唐山地区丰富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场,并结合构造物理研究手段,对唐山地震震源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3个主应力绝对量值进行了估算,给出了地壳介质参数取理论平均值的情况下,唐山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3个主应力量值随深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摩擦系数c、孔隙压力P0和应力形因子 等参数与应力值的关系,发现最大主应力1的垂向增长率与摩擦系数c成正比,与孔隙压力P0和应力形因子成反比;而最小应力值3的垂向增长率与孔隙压力P0成正比,与摩擦系数c和应力形因子成反比.本文对应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完整的应力张量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7.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应变最突出的部位为中国西南部西段的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及柴达木断块的北缘;③东西向应变西边缘变化最大.此外,由西向东还具有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④REN(东-北向剪切应变)与Rmax(最大剪切应变)数值较大的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柴达木断块的西部、川滇菱形块体,以及阿拉善、祁连及塔里木断块的交界区;⑤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西界数值最大,东部数值最小(除燕山构造带外);⑥西部西区主压应变为南北向,主张应变为东西向.西部东缘区主压应变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川滇菱形块体主应变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部地区为东西压南北张,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⑦中国大陆的应变模式可能是断块模式与连续模式的组合.此外,小尺度优势应变可能是剪切应变.造成上述结果除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边界耦合有关外,还与深部物质的活动及地壳介质的物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指出,由于GPS测站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那么,由此而来的应变场,其应变尺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8.
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地壳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GPS观测资料求出的水平地应变和由跨断层垂直形变计算出的速率强度累积率,研究了包头-大同地区1992~1995年、1995~1996年和1996~1999年的各时期的应变特征,并对包头6.4级(1996年5月3)地震前后的地应变进行对比,认为以压应变为主导的高值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孕育的地区.面应变、主压应变、剪应变和趋势累积率同时较高的地区,强震危险性较大.一般低应变区和张应变为主导的地区,孕育强震的可能性小,属于比较稳定的地区.1992~1999年包头-大同地区的GPS水平应变的演变,反映了1996~1998年地震幕的孕育发展及结束的全过程.以压应变为主的高应变区和应变梯度带可作为未来强震危险区的判定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9.
提出了一种估计一个地区平均构造剪应力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选取哈佛大学公布的1977~1999年共15 993次地震的矩张量数据,估计了美国西部19个地区、中国和邻区43个地区(每个地区为1010范围)的平均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美国西部南加州西部海域和南加州应力最高,达13.7和12.0 MPa,然后向北、向南和向东逐渐递减,但最小也达8.7 MPa,是最高值的63%.中国新疆西北部地区和西藏察隅地区应力水平最高,达17.2和12.9 MPa,比美国高.中国的华北、云南、四川、台湾和美国南加州的应力水平差不多.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应力水平为13 MPa左右,比南加州略高.两个重要地区的平均剪应力值分布图,提供了地学的基本数据.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地震活动的大背景提供依据,对研究强地面运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等)的衰减关系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40.
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地块分区地震活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李丽 《地震学报》2002,24(6):569-578
依据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的划分,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应用应变积累释放模型,通过地震应变积累释放的计算,研究了中国大陆各活动地块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了各地块的地震活动阶段划分.此外,还对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