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2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改良黄土汤联合奥美拉唑钠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 例ANVUGIB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 例采用奥美拉唑钠治疗,治疗组55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改良黄土汤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止血效果、止血时间、输血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55%(52/55),对照组为82.00%(4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2、24、48、72 h的止血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72 h血清IL-10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改良黄土汤联合奥美拉唑钠治疗ANVUGIB脾胃虚弱证可提高止血有效率,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2.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使用中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围手术期使用中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预防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0年3月。使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运用GRADEprofiler 3.6对证据级别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研究对象共1045 例,其中治疗组524 例,对照组521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CI围手术期使用中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在提高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RR=0.52,95%CI(0.34,0.79),P=0.002]、降低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水平[RR=0.24,95%CI(0.13,0.47),P<0.0001]、提高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率[RR=1.27,95%CI10,1.46),P=0.001]、降低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RR=0.33,95%CI(0.20,0.56),P<0.0001]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GRADE证据级别评价结果显示“术后CTFC水平”为中等质量证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率”“术后MACE发生率”3项结局指标均为低质量证据。结论:针对AMI患者在PCI围手术期使用中药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方面优于单用西医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83.
以体长7.643±0.639mm的日本囊对虾秋繁同生群仔虾为实验对象,以氨氮为胁迫因子,在水温18.0±1.0oC、盐度20、p H 8.1±0.2的条件下,经确认其96h成活率略低于5%的氨氮攻毒质量浓度为52.37mg/L后,以此为氨氮急性攻毒实验质量浓度,借助显微扫描像素测量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A、B、C、D、E实验群体(依次为氨氮攻毒0—24h、24—48h、48—72h、72—96 h时段内的死亡群体和氨氮攻毒96 h时的存活群体)间形态表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15项形态性状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性状仅为总长和第四腹节长;(2)在所涉17项形态比例指标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指标共计3项,依次为第五腹节长/总长、额剑长/头胸甲长和尾节高/尾节长,各实验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且均有随耐氨氮性能差异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大的趋势;(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940%,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46.121%,其载荷绝对值大于0.5的主要影响变量占形态比例指标总数的64.706%;(4)将氨氮急性攻毒处理所获E实验群体定义为选留群,其余实验群体统归为淘汰群,经判别分析,所建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地区分淘汰群和选留群个体,其中选留群和淘汰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分别为99%和86.75%,P2分别为88.20%和98.86%,两者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2.88%。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I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通过随访患者分析类固醇治疗前、后不同时期AIP的CT表现及转归。结果:类固醇治疗前,5例AIP患者CT见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胰头局限性肿大;CT增强扫描显示受累胰腺渐进性强化;2例CT见胰周低密度带;6例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6例CT见胰腺段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类固醇治疗后,6例复查和4例远期随访患者CT显示胰腺进行性缩小,其中2例萎缩的胰腺实质呈渐进性强化;2例胰周低密度带消失;6例胆管恢复至正常管径。3例胰腺病变复发,其中2例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胰头局限性肿大伴胰体尾萎缩;3例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1例胰体尾前方出现假性囊肿。结论:类固醇治疗前与病变复发时AIP的CT表现相似,主要包括胰腺弥漫性、局限性肿大以及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治疗后CT复查及随访可见胰腺进行性缩小或胰腺萎缩。   相似文献   
85.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缓慢,体温阶梯形逐渐升高,之后持续高热伴,伴有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或便秘,病人可神志迟钝、表情淡漠、听觉减退、部分病人会出现肝脾肿大,玫瑰疹(主要分病人会出现旰脾肿大玫瑰疹(主要分布在病人的胸、腹部、呈玫瑰色、直径3—4毫米,稍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一般出现在起病后第7—10天),相对缓脉(表现为脉搏增快,但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等。  相似文献   
86.
UV-B辐射对2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UV-B辐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褶皱臂尾轮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加味越婢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免疫功能及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将70 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越婢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恶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免疫功能(CD3+、CD4+、CD4+/CD8+)及气道重塑;气道横截面积(AO)、气道壁面积(WA)、气道壁厚度(T)]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气道重塑情况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越婢汤可改善AECOPD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缓或逆转其气道重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运用颈动脉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斑块性质及部分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而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CTA检查、且在颈动脉CTA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磁共振DWI检查的患者,根据磁共振DWI判断有无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5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10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CTA显示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对P <0.05的指标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高血压病史、TC、TG、HDL、HCY、CysC、HbA1c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斑块性质及斑块表面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高血压、TC、HDL、HCY及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脂质斑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颈动脉CTA可以对斑块性质进行判断,结合部分实验室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局部并发症的6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在CT和MRI观察局部并发症的部位、数目、CT密度/MR信号、囊内碎屑、与主胰管关系以及是否继发感染。结果:本组21例患者合并胰腺假性囊肿(PPC),共见31个PPC病灶,其中小网膜囊PPC最多(12个/31个),PPC囊内均未见坏死物;临床上8例手术切除,13例保守治疗。43例患者合并包裹性坏死(WON),WON病灶与胰管交通11例,感染伴囊内气泡5例,所有WON灶内见脂肪和/或坏死物残渣;临床上22例手术切除,21例保守治疗。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PFC)和急性坏死性积聚(ANC)见于AP起病的早期(2周内),CT和MRI诊断不难。结论:CT和MRI检查对于AP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显示病灶内气泡及脂肪密度直观明了,MRI显示少量坏死物及脂肪信号更敏感,两者作用有时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闭塞(BAO)所致急性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BAO所致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CT平扫、MRI平扫及3D-TOF MRA资料。重点分析3D-TOF显示的BAO处的CT平扫征象、MRI T1WI、T2WI及T2FLAIR征象。结果:本组BAO均由MRA明确显示,责任供血区的急性梗死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CT平扫上18例显示BAO处高密度动脉征,6例显示BAO处较大范围钙化征。MRI T1WI显示BAO处高信号血管征20例,T2WI及FLAIR流空现象消失26例。结论:BAO及其所致的急性梗死可由MRA及MRI明确诊断,CT及MRI影像学上基底动脉血管征有较高的显示率,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