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5篇
  免费   1044篇
  国内免费   889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595篇
地球物理   781篇
地质学   3134篇
海洋学   77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23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沈文杰  林杨挺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2008,24(10):2407-2414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住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湖底扇与重力流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店地区处于泌阳凹陷中部,属于深水沉积区,含砂率多数在20%.该区核桃园组三段Ⅲ~Ⅵ砂组可识别出湖泊相和湖底扇相,具有较为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在取心井段中可寻找到液化流、滑塌、拉裂与掉落岩块的滑动证据;此外,发育砂纹层理、泄水沟构造及渫状构造,后二者见于鲍玛序列C段,它们和砂纹层理伴生,这些岩块的上下层均为鲍玛BE段组合的浊积岩所构成的平整岩层.层拉平的地震剖面也表明核三段Ⅳ砂组中的平行、亚平行地震相之间夹有透镜状或波状、眼球状反射结构,平行、亚平行反射解释为深水背景泥沉积,而波状与眼球状反射为典型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13.
河口涨落潮槽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对河口冲刷槽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以2001年洪季和2003年枯季实测资料为根据,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的水流、泥沙、优势流和优势沙等动力特征,结果表明用单一因子分析河槽性质不够全面.提出了一个(无量纲因子)河槽类型系数(λ)来综合表述河槽的多种水文泥沙特征,可以较全面地用多个影响因子来合理地判断河槽类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海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可根据海底地形特征及地震反射剖面而了解,因为地形特征和地层的上超和顶超界限被认为与该区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单芯电缆传输这种通讯技术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部分电路、部件的技术指标;作为一种数据传输的手段,对单芯电缆传输技术在海洋专用CTD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6.
Л.  HO 徐伯昌 《海岸工程》1997,16(1):83-89
提出了在海浪对海岸作用过程中由于泥沙冲淤所造成的水下斜坡剖面演化的数学模式,导出了描述海底变形的方程。该方程属于非线性热传导方程一类。在确定边界条件时,曾考虑了对于给定的海浪状况下实际剖在对其均衡状态适应的程度。还介绍了在波浪原始参数和水下斜坡特征不同值时,海底由最初线性剖面的演变,指出理论预测的底形变化趋势与实测的底形变化趋势类似。  相似文献   
17.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 组织与分工日本 Argo计划由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 (MEXT)和国土、基础设施、运输部以及气象厅和海上保安厅等 4个部门联合制定 ,并组织实施。日本海洋科技中心 (JAMSTEC)与全球变化探测性观测研究系统组负责延迟模式高质量 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处理和分发 ;日本气象局 (JMA)则负责运行日本 Argo实时数据库以及 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实时分发。2 计划与实施日本于 1 998年建立 Argo工作组 ,是国际 Argo计划的发起国之一 ,故也是国际 Argo科学组的首批成员 ,曾派代表参加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 ,并于 2 0 …  相似文献   
19.
本文祥详细记述了山东省首次发现的虎化石的特征及出土地点和剖面的基本情况,论证了化石出土地层剖面的时代,应当属于晚更新世,并阐明了该化石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全球海洋观测网 (Argo)为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学界正在做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 ,即设计并部署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以便对海洋从季节到十年间的变化作前所未有的长期跟踪观测。这项计划的实施 ,将使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预测向前迈出一大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场支柱就是 Argo剖面浮标网 ,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球海洋次表层数据库。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将由 3 0 0 0个自动仪器组成 (图 1 ) ,每个浮标每隔 1 0天发送一组取自 2 0 0 0 m到海面的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 (图 2、3 )。在全球大洋内每隔大约 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 ,其数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