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01.
北京以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福明  李群芳 《地震学报》1991,13(3):306-318
本文根据北京以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资料,用有限单元法与位错理论分别研究了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结合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近期小地震的活动特点,推断该地区存在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即(1)黑山寺断裂以北、牛心川——四回庄断裂以东及梁家庄断裂以南所围成的地区;(2)天镇北断裂与韭菜沟——黄土堌堆断裂和张皋断裂汇交区所围成的长轴呈北西向的区域.其中,第一个应力相对集中区内怀来以西的下花园断裂、浑井东断裂和桑干河断裂的汇而不交处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发生强震的   相似文献   
102.
成岩作用中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的化学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平 《地球化学》1991,(2):197-202
  相似文献   
103.
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的组织工作薄弱是我同地震竹理体制的一个缺陷。地震监测预报区的地理范围与地震行政竹辖区范围的不一致是造成这种缺陷的基本原因。实行相邻省市地震协防制,建立协防领导小组是改善和强化跨省市交界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4.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所确定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区域成矿背景优越、资源潜力巨大、开发条件较好的经济走廊。从大地构造位置上看,中蒙俄经济走廊处于劳亚古陆的主要部分,由一系列产出规模和形态各异的大型陆块及其大陆边缘的巨型造山带组成,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极为复杂。具体而言,该经济走廊主要囊括了中朝陆块、塔里木陆块、西伯利亚陆块和乌拉尔-蒙古造山带、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尽管各个古陆块拼合和对接发生的时间上和动力学机制尚存在有认识上的分歧,但大陆岩石圈多旋回性拼合和裂解为成矿元素大规模、突发性和超巨量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形成储量巨大的金属矿床(聂凤军等,2014, 2015;赵元艺等,2015)。  相似文献   
105.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南蒙古和塔里木3个成矿省、12个成矿带和21个成矿亚带。滨太平洋成矿域划分出大兴安岭和华北陆块2个成矿省、4个成矿带和15个成矿亚带。研究提出,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成矿亚带向西与中国的东天山-北山成矿亚带相连,为该区寻找同类型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6.
As the Gorge District of the Yangtze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in China that can deservedly boast before the world its scenic grandeur as well as beauty, it has been long felt that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it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ould open another aspect of interest to the scientific travellers. There are already on the record the observations of Pumpelly, Richthofen, Abendanon, Willis and Blackwelder, Noda and others; but the results of their work,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certain respects, seem to ind...  相似文献   
107.
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间带进行垒石蒙网养鲍试验,4个岩礁区共设置136个石垛,放养壳长1.3 ̄3.0厘米的鲍55.1万只,经18个月养殖,共产商品鲍19.254吨,平均亩产1397.8公斤,平均壳长6.81厘米,成活率89.6%,实现产值693.144万元,利润352.81万元。该成果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8.
据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特征 ,结合生物化石鉴定和同位素测年结果 ,红柳河地区海西期物质建造由红柳河群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和陆相磨拉石建造组成 ,主期变形形成主干褶皱———红柳河向斜及伴生构造 ,变形机制为纵弯褶皱作用兼具一定压扁特点 ,总挤压收缩率达 40 %~ 70 % ,反映了造山后强烈陆内收缩变形特点。构造演化时限为 35 6~ 2 5 6Ma。  相似文献   
109.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晋陕蒙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蒙三省区既是能源生产基地又是碳排放主要地区。对晋陕蒙市县的碳排放估算难度较大,如何准确快捷地获取其碳排放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制定区域碳减排规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中国晋陕蒙三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模拟晋陕蒙地区碳排放空间分布,进而系统地刻画其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6年,晋陕蒙三省区夜间灯光像元总值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② 1997-2016 年,晋陕蒙地区的CO2排放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鄂尔多斯市属于“高碳”地区;铜川市、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阿拉善盟和阳泉市属于“低碳”地区;③ 陕西省碳排放清晰地呈现出“陕北>关中>陕南”的格局。晋陕蒙地区碳排放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为该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蒙陕深埋矿区属于新开发矿区,煤炭开采扰动下水文地质特征仍不清楚,基建和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类型的水害问题,其中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和回采结束后的涌水变化特征研究处于空白,给井下排水系统设置和防治水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为查清工作面回采前后的全生命周期涌水量演化规律,开展顶板含水层分布、导水裂隙带发育、涌水量变化等方面的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地层均属于河流/河湖相沉积,空间上呈含隔水层互层状展布,隔水层的主要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受控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高程在蒙陕接壤区最低,其顶板侏罗纪煤系含水层属于区域性地下水滞流区。煤层顶板地层在中生代沉积旋回作用下,发育了3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其中直罗组七里镇砂岩(Ⅰ号含水层)距离3-1煤层顶板77.4~109.4 m,呈富水强、水压高的特点;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为103.4 m,裂采比18.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将发育至Ⅰ号含水层。工作面回采前期,随着导水裂隙带向上发育沟通不同含水层,采空区涌水量呈阶段性增加,工作面回采至300 m左右,采空区涌水出现第一个峰值;工作面回采中后期,导水裂隙带持续周期性发育,导致顶板含水层破坏范围不断扩大,采空区涌水量仍呈台阶式增加;工作面回采结束前后,采空区范围内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最强烈、范围最大,出现采空区涌水量最高值;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在其顶板隔水层中泥质组分的自弥合作用下,隔水层逐渐再造,导水裂隙宽度变窄、数量变少,采空区涌水量“缓坡式”衰减(每小时几十立方米以内)。对工作面涌水量实现全生命周期演化规律掌握,可以为蒙陕深埋矿区井下工作面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