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以1∶5万区调资料为主对桂东桂平地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进行描述,根据岩石学、沉积学特征与岩相组合,指出该区以浊流沉积为主。对其中具牵引流沉积特征的夹层一部分与浊流后期转化而成的牵引流有关,一部分是受斜坡导向作用限制的大洋底流。根据浊流滑动方向指出碎屑来源于广西南面的云开古岛弧。  相似文献   
72.
王琪  陈炜  韦春竹 《热带地理》2022,42(2):236-246
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全球航运网络航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关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内部港口吞吐量占比变化、港口群内部结构变化、湾区港口群参与全球八大区域航运网络格局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港口总吞吐量增长率达到32.3%,并且在2020年总吞吐量达到7 294万TEU,占全球的9.2%,占中国的28.3%。其中,深圳港、广州港增长速度较快;2)在参与全球航运网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出现以深圳港、香港港为核心参与全球八大航运区域的层级结构,湾区整体与东亚、东南亚区域联系最为紧密,与欧洲、美洲、非洲等区域的航线联系则局限于区域核心港口间的直接联系;3)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内部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三港鼎立,主要业务错位化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香港港、外贸港口深圳港与内贸综合大港广州港以及区域其他支线港珠海港、东莞港等港口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亟待以港口群为整体,积极参与到全球航运网络的建设中,以应对全球化进程中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3.
南海周边航运网络脆弱性及对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南海在中国对外运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评估南海周边航运网络失效对中国不同港口的影响程度十分必要。以2018年前18强船公司的集装箱航线数据为基础,构建南海周边港口的集装箱航运网络,通过网络节点指标、最短路径模拟等方法测度网络的脆弱性,并分析南海周边港口失效对中国的影响。全文主要结论如下:南海航运的抗毁性较弱,15%~25%的头部港口失效对整体航运网络组织会产生实质性的毁坏;釜山和新加坡是本区域最重要的港口,海防、上海、青岛、东京、泗水、横滨、神户等在区域中具有高脆弱性;评估港口失效后的替代港口方案,发现替代集装箱港口的可选择范围很小,很少有港口失效后能同时满足地理临近、介数增长和能力相当三大条件,在海上航运网络中港口失效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修补的;以最短路径模拟中国港口对南海周边其他港口的挂靠情况,发现新加坡、巴生和釜山是对中国具有全局影响力的三大港口,林查班、马尼拉、宿务、圣费尔南多、海防等对其他港口具有点对点的局域影响。  相似文献   
74.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两套优质烃源岩,即上奥陶统背锅山组泥灰岩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中下部页岩,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油藏原油和现今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两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呈"L"型展布,盆地内部缺失;它们累计厚度约50~350m。平凉泥岩TOC介于0.5%~1.2%,平均0.9%,厚度20~50m,而灰岩TOC主要分布在0.2%~0.4%区间,平均0.3%。背锅山组泥岩有机碳相对较高,TOC介于0.22%~3.3%,平均为0.93%。三叠纪末期,两套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液态烃类进入中央古隆起控制的斜坡部位,形成古油藏;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持续加深和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古油藏温度超过180℃,原油开始热裂解生成天然气。油气的热裂解导致气藏压力不断增大,驱使部分气体进一步扩散运移。晚白垩世燕山运动IV幕,盆地东部大规模持续挤压抬升导致了原有油气藏经历了西高东低转变为东高西低的构造反转,形成构造枢纽。中央隆起带聚集油气的优势被改造,裂解形成的天然气向东或东北方向运移。但是运移过程中,东部盐岩、膏盐、致密碳酸盐岩侧向封堵。在靖边气田中心部位,由于奥陶系顶部缺失石炭系铁铝土岩封盖,使得部分石炭-二叠系生成的天然气沿着不整合面进入风化壳,形成从奥陶系来源的原油裂解气与石炭-二叠系生成的煤型气相混合。  相似文献   
75.
航运金融在高端航运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堪称国际航运市场的 “智慧大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发展建设离不开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强大支撑作用。文章在系统梳理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地调查,深入了解目前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基础、竞争优势与劣势、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对新区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进行必要性分析,提出新区航运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对航运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探析,并对重点航运金融产品进行初步设计,进而在政策支撑领域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6.
我国航空公司重组及其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航空公司重组是我国民航业放松管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一重大的重组对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和航空网络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解析了这次民航重组的过程及其背后政策内涵的基础上,主要从网络连通性、枢纽结构和空间服务范围等三个方面研究航空公司重组对航空网络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后决定航空网络的主体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民航局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航空公司的市场化选择;重组不但拓展了主要航空公司的地理覆盖范围,而且也提升了其整体的空间服务水平;三大航空集团的网络从单一枢纽为主向多枢纽转变,轴辐式结构更加明晰;以重组为开端的放松管制政策优化了航空公司的资源配置,提高了主要航空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为进一步开放我国民航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7.
叠合盆地所经历的多期升降运动以及周缘的造山作用,形成了一些构造活动的枢纽部位,其特点是有构造活动但又相对稳定。枢纽的形成与隆起、斜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古隆起与枢纽带的发育关系,把枢纽带分为两类,残余-活动古隆起型枢纽带(塔北、塔东、巴楚型)和稳定古隆起型(塔中型)枢纽带。枢纽带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凹陷而言,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处在比较高的部位,正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相对于翘起的高部位来说,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又处在相对较低的部位,极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碳酸盐岩层系的构造活动枢纽部位主要发育潜山风化壳孔洞型、裂缝型储层,多发育复式油气聚集。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的恢复和沉积厚度、剥蚀厚度等的计算,可以识别枢纽带,研究枢纽带对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寻找有利钻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喀什河水电站工程区构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某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场址的构造稳定性条件进行了研究, 详细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断层活动性、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等问题.分析可知候选水电站坝址处于地壳构造活跃区内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断层活动性较弱, 区域构造地质作用相对较弱, 完全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控制, 适宜于开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79.
文章从胶州湾海域现状出发,描述胶州湾水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胶州湾航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并据此确定胶州湾航运资源持续利用的研究思路与原则,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胶州湾航运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0.
IT产业研发枢纽形成条件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杨念  何琼  姚梓璇 《地理研究》2007,26(4):651-661
研发活动是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对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研发枢纽是研发组织与活动的聚集区域,其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研发枢纽不仅对位于其中的企业和组织十分重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哪些因素对研发枢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影响研发枢纽建设的区域基础条件分为:资本基础和创新环境,进而将资本基础细分为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创新环境细分为: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制度环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化设施水平、高技术产业区位商、人力和社会资本条件几个方面比较了京、沪研发枢纽建设的基础条件。结论认为,北京适合发展成混合型的研发枢纽,但在商贸人才培养、服务业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上海适合发展成为自主创新型的研发枢纽,但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社会资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