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1篇
  免费   1230篇
  国内免费   1602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315篇
地球物理   759篇
地质学   3320篇
海洋学   1370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46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291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集中塑性铰理论和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对某体育练习馆(钢柱周边支承单层柱面网壳)整体结构进行了强震下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影响,获得了节点位移响应、杆件塑性铰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的整体变形与失效形态,并评定了整体结构在强震下的极限承载力与失效类型。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界限地震加速度峰值为1260gal,最大竖向变形为短向跨度的1/163,满足"避难与救灾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防要求;结构的失效类型为动力失稳破坏,临界失效时出现塑性铰的杆件较少,结构塑性发展程度不充分;由整体稳定控制的单层柱面网壳在满足稳定承载力的要求下具有较大的抗震潜能。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提出,天灾(旱、涝、震等)的成因是外核强对流运动.与对流层大气运动进行类比可知,外核流体的运动亦可分为对流和平流两类,对流上升泡对壳幔层的顶托作用使地壳脆性层中应力积累酝酿地震.因顶托撤销,而使地内应力突降,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外核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处,往往是震中所在地.固体圈层的能量流主要是压缩和拉张两类,因压缩通过共振而在地表层形成的"拍涡"是涝灾的罪魁,因拉张而形成的大地冷涡则是严重干旱的祸首.  相似文献   
993.
龙门山中段及两侧地壳结构与汶川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完成了由四川盆地中部向西北方向、近垂直穿越龙门山中段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和川西北高原、总长5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折射测深野外工作,沿测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测深观测系统,取得了丰富观测记录.对反映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记录、特别是强震构造区复杂震相信息的详细分析和模拟追踪计算,得到龙门山中段褶皱造山带及两侧的二维非均匀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揭示了稳定的四川盆地地壳结构与被改造增厚的川西北高原地壳结构性质差异;探测到高原壳内介质由上向下的岩性变化,特别是下地壳介质速度大幅降低、岩性强烈弱化的塑性流变性质;发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原之间褶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由西向东、下缓上陡的巨型铲式上升流以及上升流与龙门山中段断裂构造体系的关系;上升流沿褶皱带东部边缘在龙门山中段上中地壳以陡倾角度向上逆冲,造成龙门山上地壳中央断裂带附近强烈上隆并使结晶基底突出地表大幅抬升.综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和现有地质成果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段盆山耦合与造山构造,壳内断裂体系与强震孕育环境构造.  相似文献   
994.
印尼穿越流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调节这两个大洋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继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印尼穿越流的通量、水体性质和垂向分层受东亚季风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气候现象强烈影响.本文研究了钻取于帝汶海区印尼穿越流出口处S018462孔的沉积物,分析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和温跃层水种壳体的氧同位素和Mg/Ca比值,恢复了末次冰期以来印尼穿越流表层水和温跃层水的温度和盐度以及垂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并与钻取于西太平洋暖池中心的3cBX孔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时帝汶海与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性质几乎一致,自大约16ka以来帝汶海相对暖池的表层海水淡化显著,但二者之间的温度差异变化不大.冰消期时,帝汶海和暖池温跃层海水温度均呈现升高趋势,在大约11.5ka达到峰值;之后,暖池中心的温跃层海水温度总体维持不变,而帝汶海的温跃层海水温度逐渐降低;6ka以来,帝汶海和暖池温跃层海水性质总体趋于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早全新世(11.5—6ka),类拉尼娜状态以及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增加,使得区域内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抑制了印尼穿越流表层流,导致温跃层流加强.6ka以来,除了东亚冬季风影响下最终造成帝汶海温跃层变浅外,ENSO的频繁活动也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5.
楼云锋  杨颜志  金先龙 《岩土力学》2014,35(7):2095-2102
为研究浅埋输水隧道内部流体对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考虑黏弹性人工边界、土壤的非线性、隧道结构刚度有效率及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双线隧道-土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力学模型。通过刚度折减试验得到衬砌环环向、径向、轴向刚度,进而引入正交各向异性连续材料作为衬砌材料模型。采用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描述法的流-固耦合方法,对上海某大直径双线输水隧道在流体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等效密度法对比,验证耦合模型对于处理输水隧道多物质非线性耦合抗震问题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地震激励下,无论一致激励或是非一致激励流体对隧道地震变形和内力都有较大影响,但对位移影响较小;对于不同隧道内水量,隧道弯矩均集中于衬砌隧道45°交叉斜线位置;相比于一致激励,非一致激励增强隧道地震位移和变形响应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96.
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地学前缘》2014,21(1):89-99
文中从固体地球物理学与板块大地构造学的交融合汇历史出发,诉述岩石圈探测与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基本思路。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容: 大陆岩石圈调查;区域壳幔结构的成像和解构;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动力学分析找出每一种大地构造单元生成和演化规律;验证动力学作用模式。以实例说明了区域壳幔结构的解构。最后提出当前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轨迹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超  马海涛  陈楠  陈胡玥 《地理研究》2014,33(7):1306-1314
农民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旅游重心能综合反映旅游流网络的空间扩散和集聚特征。运用国内农村居民旅游者的流向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旅游流向、移动距离模型,对农民旅游流的重心轨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隐含农民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双重心的内在联系特性,两种重心呈现“偏南-西南-东北-偏东”的演变轨迹,农民旅游客源地重心与目的地重心存在空间错位;农民旅游流网络重心的移动幅度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2003-2004 年与2004-2005 年的重心移动距离尺度大于其他时期;其网络重心与经济收入、人口、入境旅游三项重心比较明显偏西南部,呈现客源地重心向东南部、目的地重心向东转北的发展趋势,农民旅游客源地出游力存在区域差异、目的地吸引力存在空间不平衡。本研究作为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旅游资源的科学配置的基础工作,可为深化农民旅游市场开发以及预测旅游流的动态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98.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站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积沙仪,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5种典型下垫面近地面(0~100 cm)的风沙流输沙量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输沙率(q)随高度(h)增加呈幂函数(q=ah-b,R2≥0.8409)规律衰减,随风速(v)增大呈幂函数(q=avb,R2≥0.9256)规律增加,42.8%~70.7%的输沙量分布在10 cm高度内,67.6%~90.0%的输沙量分布于30 cm高度内。当地表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时,输沙率下降至无植被覆盖地表输沙率的6.6%以下,可有效阻止地表风蚀。(2) 沙物质主要由粒径为50~250 μm的细沙和极细沙构成,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服从单峰态分布,峰值在100~250 μm。随高度增加,风蚀物粒径范围趋于变窄,粒径趋于更细。(3) 起沙风多出现在WSW和NW方向,占全年起沙风的53.19%。风沙流中跃移输沙、蠕移输沙的空间分布在理论上应与风向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性主要由各方位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导致。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防沙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坡体地下水位上升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实时排出地下水是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虹吸排水具有免动力和流动过程由液位变化自动控制的物理特性,可满足实时排出坡体地下水的需要,但虹吸管中空气积累会导致虹吸过程中断,制约了边坡虹吸排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溶解于水的空气因虹吸管内压力降低而释出是形成气泡的物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虹吸进水口水面以上垂直高度3.5 m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气泡,经过虹吸顶点后,气泡发生强烈的兼并形成大气泡。当虹吸管的进出水口的水头差较大时,气泡间的水弹容易推动气泡从出水口排出。当虹吸管直径大于5 mm时,缓慢的虹吸流动,会发生管内气泡的积累,最终破坏虹吸过程;虹吸管的直径小于4 mm时,可以形成基本稳定的弹状流。因此,为保持边坡虹吸过程长期有效,经常性降雨并且坡体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选用直径为5 mm的虹吸管,非经常性降雨的地区应选择小于等于4 mm的虹吸管。  相似文献   
1000.
丁旋  魏明军 《地球科学》2005,30(5):565-572
弗洛勒斯海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通道上,它的古海洋学特征对于理解LGM以来穿越流活动历史,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弗洛勒斯海SHI9011岩心δ^18O、δ^13C浮游有孔虫组合及碳酸盐含量等古海洋学记录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速率不高,生物生产力却并不低于高沉积速率的近陆地区.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使得古生产力上升.冰消期终止期IA海平面快速上升,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同时穿越流活动增强,抑制了下部水体向上运动,古生产力开始下降.8~6ka前后,强烈的东南季风使得研究区上升流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