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31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春秋季山东南部近岸浮游细菌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7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山东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了该海区浮游细菌丰度、生物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溶解氧(DO)、总氮(N)、总磷(P)、硝酸盐(NO-3)、铵盐(NH+2)及活性磷酸盐(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生物量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要高于秋季,2个季节近岸细菌数量高于远岸区域;浮游细菌丰度及生物量与温度、DO、总P、NO-3、NH+2及PO4-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上述因子可能是该海域浮游细菌数量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2.
Ecological adaptation and ecological groups of pelagic ostracods were examin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23°30′-33°00′N, 118°30′ -128°00′E),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four surveys conducted from 1997 to 2000. The density, yield density, or negative exponent mode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water for the thriving growth of pelagic ostracods. Thereafter, ecological groups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elagic ostracod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predicted parameters such as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consulting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numerical dominant pelagic ostracod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Euconchoecia aculeata, E. elongata, E. chierchiae, E. maimai, and Cypridina dentata, etc. are offshore subtropical water species. These speci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and they can be brought by the warm current to north offshore during spring and winter. The predicated optimal temperature (OT) and optimal salinity (OS) for Paraconchoecia decipiens, P. echinata, P. spini- fera, P. oblonga, Conchoecia magna and Porroeciaporrecta are all greater than 25℃ and 34 separately. These spec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aters of the Kuroshio,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and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refore are designated as ocean- ic tropical water species. On the other hand, Pseudoconchoecia concerttrica is considered as offshore subtropical water species based on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lthough its OT is 19℃. The other species, though their OSs are approximately 34 and with OTs ranging from 20° to 25℃, are considered as offshore subtropical water species because they were found to be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33.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分析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31个站点的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对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上进行了探讨.北黄海水域浮游病毒直接检测量(Virus Direct Count,VDC)为(1.58×106~1.38×107)/mL,平均为5.86×106/mL.在水平分布上,表层、30 m和底层水在辽东半岛头部附近出现了病毒较高区域,近海水域的病毒丰度较中部水域高(P<0.05).在垂直分布上,表层浮游病毒丰度高于30 m水层和底层(P<0.05).在昼夜变化上,表层水体中浮游病毒量有明显的变化,10 m水层和30 m水层的病毒丰度昼夜变化较明显,底层病毒丰度昼夜趋势平缓.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丰度与站位总水深(P<0.01)和盐度(P<0.05)成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温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34.
九寨沟湖泊植被的特点是;湖泊植物区系属北温带植物区系的一部分;植物群落类型仅有挺水和沉水两大群落类型,群落生态系列极不完整;湖泊植被大体仍保持着自然性和原始性;植物群落生存的水深较大(种子植物可生长在水深6.0米处,轮藻群落可在水深11.0米的湖床上发育),本文对九寨沟13个湖泊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5.
碳、氮元素是土壤中的关键元素.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宁夏中东部处于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土壤的碳、氮元素组成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特征,即相对于碳含量,氮含量异常偏低.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北方草地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的输入是土壤中碳、氮元素组成的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为认识植被碳、氮含量的空间变化对上述现象产生的贡献,对包括草地碳、氮异常区在内的区域进行了沿线植物群落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平均碳含量约为40%~50%,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碳含量以苦豆子、达乌里胡子枝群落最高(44.225%),蛛丝蓬、骆驼蓬群落最低(35.516%).绝大多数植物群落平均氮含量约为2%~4%,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含氮量以猪毛菜、星状角果藜群落最高(4.482%),蛛丝蓬群落最低(1.356%);2.植物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与对应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降雨量是限制群落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3.植物群落与土壤C/N比值随纬度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392(P<0.05,n=32).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植被输入不是引起该区域土壤C/N异常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6.
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常绿阔叶树花粉一般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70左右,绝大部分落叶阔叶树花粉也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68-0.88之间,但桦,桤木和槭却表现异常,针叶树有气囊花粉具有明显的超代表性,R值变化在1.35-2.44之间,松表现最为强烈,草本植物花粉的R值变化较大,代表性较差,影响R值的因素很多,植物的生态特性,花粉特征,花粉源距离,花粉产量,地形等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7.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武昌  赵丽  陈雪  赵苑  董逸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6,40(5):151-158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8.
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海洋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研究海洋浮游纤毛虫的摄食情况对了解海洋浮游纤毛虫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纤毛虫的食性、纤毛虫对不同饵料的摄食强度(摄食率、清滤率)和选择性、影响摄食的因素及摄食后的同化和排遗。海洋浮游纤毛虫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体内饵料颗粒法和维持生长法。实验室内估算纤毛虫摄食率和清滤率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饵料浓度差减法和体内饵料颗粒增多法。可以用特定体积清滤率和特定生物量摄食率来比较不同种纤毛虫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的饵料包括较小的纤毛虫、硅藻、甲藻、鞭毛虫、聚球藻、原绿球藻和细菌等。纤毛虫的摄食率范围为0.1—920 cells/(ciliate h),清滤率范围为0—110μL/(ciliate h)。纤毛虫对饵料的粒径和化学性质均有选择性。饵料浓度、温度、光线、扰动以及纤毛虫所处的生长阶段都会对纤毛虫的摄食率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纤毛虫对不同种类饵料的同化率(67%—79%)和消化时间(13.7 min—24 h)不同。  相似文献   
139.
本文报道了紫海胆人工育苗、人工诱导变态的方法。紫海胆浮游幼虫可分为棱柱幼虫、二腕幼虫、四腕幼虫、六腕幼虫和八腕幼虫5个期,历时约11d,角毛藻是浮游幼虫合适的铒料。幼海胆则以摄食底栖硅藻为主。育苗1个月幼海胆最大壳径为1.5mm。透明的聚乙烯片是适合的附着材料。  相似文献   
140.
东山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