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41.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000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18台LCR-G型相对重力仪的零漂特性。结果显示,重力仪零漂率在某些时段变化较大,最大达10 μGal/h以上。根据重力仪零漂改正的不同处理方法,利用传统平差模型与改进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在相同先验中误差的情况下,传统平差模型的后验中误差为39 μGal,重力值平均精度为26.5 μGal,而改进模型的后验中误差为16.5 μGal,重力值平均精度为11.2 μGal,远高于传统平差模型。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按闭合观测分段进行零漂改正,可以有效消除重力仪零漂剧烈变化的影响,明显优于将仪器零漂率当作固定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2.
高台地震台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高台地震台2008—2012年的YRY-4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高台台YRY-4分量钻孔应变仪运行良好,产出的观测数据连续、稳定、可靠;各个分量应变潮汐因子及相位变化相对稳定,相对误差较小,符合地壳形变观测技术规范要求;各个分量应变观测数据具有明显的周期特性和同向漂移变化。  相似文献   
143.
南海的构造与演化与资源环境等关系密切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针对南海的东北部构造及其块体构造方向,利用所采集的区域地震剖面,通过解析地震相与构造及其演化的关系,提出以下观点:(1)构造分区特点明晰,可划分为五个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单元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2)南海沉积盆地无论表现为拉张-弱挤压-强挤压的何种构造格局,其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统一的;(3)首次发现反射地震剖面上显示出两个浅俯冲点。每个块体构造层呈手风琴风箱式折曲并向东聚敛,体现沉积盆地从发育、成长、结束、消亡不同阶段在南海的表现,其块体俯冲方向以及块体包络区域性倾伏方向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4.
建立了10Be产率-古地磁场强度的便捷转换方程, 并以洛川剖面最近80 ka的10Be浓度记录结合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为研究对象, 利用全新的LGM分离方法将影响黄土10Be浓度的气候因素和地磁场因素进行了分离, 成功示踪了末次冰期阶段拉尚(Laschamp (42 ka))、莫诺湖(Mono Lake (32 ka))等古地磁漂移事件, 进而定量重建了最近80 ka 地磁场强度变化历史. 重建结果与全球典型地磁场强度曲线(SINT-200, NAPIS75等)具有几乎同步的变化特征, 从而表明采用LGM方法和新的转换方程在利用黄土10Be记录示踪和重建古地磁场强度研究中的实用意义及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表明, 季风区降水的不均匀性是导致黄土10Be浓度无法直接示踪古地磁场漂移事件的主要原因, 而来自粉尘源区的尘降10Be浓度和尘降磁化率具有“准恒定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5.
地磁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是地磁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地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地磁场署期期间虚地磁极和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6.
漂浮于自由水面的污染物的的迁移、扩散会受到天然随机海浪的影响。之前的研究(以Herterich和Hasselmann(1982)为代表)普遍认为,随机波浪作用下的斯托克司漂移速度会引起水面污染物的离散,这个离散甚至有可能跟风和海流引起的离散同一量级。本研究就随机波浪作用下的斯托克司漂移速度是否会引起水面漂移物的离散进行理论和试验探讨。从理论推导可知,随机波浪下的质量输移速度是个定常分量,因此它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引起水面漂移物的离散。随后我们在实验室水槽中进行了漂移物在随机波浪(P-M谱)作用下的漂移过程的测量。试验结果也印证了随机波浪作用下的斯托克司漂移速度不会引起水面漂移物离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7.
近几年,海上危化品泄漏事故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有关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数值模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依据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泄漏进入海水后的扩散行为的不同,将目前常见的海运危险化学品划分为4大类:海面漂移型、溶解扩散型、悬浮输移型和易挥发型。在此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现有的适用于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的数值模型,对于未来海上危化品泄漏扩散快速预报、精细化预报模型的建立以及危化品泄漏的应急处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8.
无动力或破损的船舶在海上自由漂移对海上的各项生产活动是一个巨大的危险。通过对海上漂浮的船舶进行受力分析,考虑船舶的外形特征及漂浮状态,建立了海上船舶漂移轨迹模型,对船舶海面以上与以下侧向投影面积之比(面积比)、风拖曳系数、流拖曳系数等参数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针对2018年1月6日爆燃的"桑吉"油轮漂移轨迹开展了模拟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针对不同类型海上船舶的漂移轨迹有一定合理的模拟能力,船舶面积比是准确模拟漂移轨迹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该模型对风拖曳系数、流拖曳系数较为敏感。针对"桑吉"油轮的模拟,科氏力的作用不可忽视,考虑科氏力作用后漂移轨迹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9.
利用MIKE21_FM HD模块搭建基于非结构网格形式的滨海北区二维潮流动力模型,并根据工程区实测水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良好,工程海域的水动力特性能够得到准确的反映,且可为溢油模块提供可靠的水动力基础数据。采用MIKE 21/3SA溢油分析模块搭建溢油风险预测模型,针对8种特定溢油情景下的油膜扫海面积、典型油粒子运动轨迹以及残油量变化等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结果显示,不同情景下的油膜扫海范围和油粒子运动轨迹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风场对油膜运动轨迹和扫海范围起决定性作用,潮流场次之;油膜扫海面积随溢油时间逐渐增大,在夏季主导风落潮时刻达到最大的626.89km2;盐城自然保护区北区最早受溢油影响的时间为第29.5h,南区最早受溢油影响的时间为第54h。  相似文献   
150.
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路网快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动车轨迹数据包含丰富的路网信息,随着浮动车轨迹数据的逐渐公开,从中提取路网信息已成为可能。目前,大多数算法提取路网时,使用统一的阈值忽略了轨迹数据的密度差异,且只考虑了轨迹的形态没有考虑轨迹的方向,严重影响了提取结果的几何精确度和拓扑正确度。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半径质心漂移聚类方法,能根据轨迹密度、道路宽度自动调整聚类参数和利用轨迹方向实现道路拓扑连接。首先,通过自适应半径质心漂移聚类方法计算路网骨架点,采用小波聚类算法获取路网骨架点的方向集;然后,根据聚类半径和方向对骨架点进行递归连接,生成路网数据。利用深圳市福田区一天的浮动车轨迹数据进行了算法实验验证,将实验结果与栅格化方法、约束三角网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算法提取的路网数据在几何精确度及拓扑正确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且算法适合大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