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72篇
地质学   295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本文通过对相山铀矿田放射性元素衰变热量的研究,阐述了矿田热的性质;计算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热对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及地温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射性元素的集中富集,改变了矿田的地热结构,但是对地温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2.
鄂尔多斯盆地热流场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鄂尔多斯盆地系统U、K、Th含量和地壳结构分层的综合研究表明,盆地莫霍面的热流平均值为0.37HFU,比华北地洼型活化盆地(0.64~0.97HFU)要低得多,尚有稳定构造区的热流特点。盆地地表平均热流值为1.446HFU,与全球大陆中生代地洼型造山区(1.45HFU)很接近,说明鄂尔多斯残留地台型盆地,从大地构造性质角度上看,正趋于向活化的方向发展。从地表到莫霍面,各界面现今热流的分布形式一致,热流的变化梯度和趋势也一致,表明研究区热流场的表现形式,受上地幔热场格局的控制。盆地各界面现今热流北西低、南东高,在吴旗-靖边及其往两端延伸一线,存在一个明显的NEE向梯度带,是油气在热动力驱使下而分散或富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63.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对国内外地球科学科技情报研究,及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简略介绍,供同行能参考。1.地幔柱构造的提出及其意义;2.地幔喷流柱和地热流对岩石圈的影响;3.绿岩带的大地构造性质;4.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及地球层圈结构;5.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与地壳演化。  相似文献   
164.
黄少鹏  汪集旸 《地震学报》1988,10(3):289-299
攀西古裂谷区11个地表热流数据变化于40——90 mW/m2,平均值为63 mW/m2。 其分布不仅与测点周围的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有关,而且与测点到裂谷轴部主干断裂的距离有关。经过分析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区内主干断裂自古新世以来持续挤压运动的结果。断裂的压性活动必然伴随着摩擦热的产生,从而引起断裂两侧局部热异常。 摩擦热的大小取决于断裂所处的力学状态,根据盐边-米易-渡口地区的热流资料推测,攀西昔格达断裂昕处的摩擦应力与运动速率v的状态不会超出v=697.4mW/m2和v=396.3mW/m2所限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5.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的分析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少鹏 《地震地质》1989,11(3):17-26
  相似文献   
166.
尤传侠 《地震研究》1989,12(3):254-259
本文根据地表面幅射平衡和热量平衡的原理,对浅层地温进行了一些数学方法的处理;并用于滇西南的地震预报实践。作出了1984年4月24日孟连南6.1级地震和1986年5月8日普洱附近的M_L=5.2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67.
西藏中部地热区的钻孔热流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显杰  张文仁 《地质科学》1989,28(4):376-384
1985年以来,在西藏中部的羊八井、拉多岗和羊应乡等地热区测得了一批传导型或传导-对流型钻孔热流值。来自羊八井深部温度场的信息,提供了量级为83—108mW/m2的传导热流;在拉多岗和羊应乡分别获得了185mW/m2和194mW/m2两个传导-对流型热流数据。它们为阐明喜马拉雅地热带形成的深部热背景和浅层地壳热源结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8.
松辽盆地大地热流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以65个井温数据、并从中测试了10个大地热流值为基础,阐述了松辽盆地的地温场为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的高地温场特征;进一步阐述了盆地的地壳热结构,分区估算了盆地下面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分析了盆地的地温场高的主要因素以及地温场与岩石圈、重磁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9.
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的地热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至1984年间,在辽东地区和海城地震区,我们利用地质、冶金和化工部门的一批勘探钻孔,观测了这些井孔不同深度的温度,由此获得它们沿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同时,从这些观测孔取得岩样,在实验室中测定它们的热导率,从而得到每个钻孔的热流值.我们一共得到23口钻孔的热流数据,其中包括海城地震区的两个热流观测孔.这些热流值可粗略地给出海城地震区和辽东地区的热结构.结果表明,平行郯庐断裂的辽阳——熊岳北东条带具有相对高的热流值,平均热流为8.2910-2J/m2s(2.0cal/cm2s).这个条带恰好是下辽河盆地和辽东山地的交界,它与重力异常梯度带显示的北东向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海城地震区的平均热流值达9.2210-2J/m2s(2.2 cal/cm2s),又是高热流值条带上热流最高的区域.比较海城地震区已知的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后,给出了该地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剖面.我们推测,海城地震区下,地壳中的低速层是由于上地幔物质的大规模侵入产生的.高温和低速意味着该层具有塑性力学性质.海城地震震源区恰好位于这样一个塑性状态的介质层上部.这个结果对于研究海城地震和其它板内地震的形成过程无疑是有意义的.我们试图强调,对于地震研究而言,热流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热资料   相似文献   
170.
采用目前被认为较理想的EASY%Ro动力学模型对四川盆地川合100井进行一维成熟度模拟,并对影响热指标模拟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古地表温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大;岩石热导率的影响程度与岩层厚度有关,即厚度越大的地层,其岩石热导率的变化对成熟度模拟的影响越大;对于川西凹陷,60Ma时的古热流值和60-40Ma的剥蚀量对模拟结果影响显著,因此减少这两个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该地区成熟度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