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0篇
  免费   605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421篇
地质学   2499篇
海洋学   675篇
天文学   219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02.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比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中重要一环是全球碳氮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模型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发展了多种基于不同原理和目标的模型,其模拟结果也不尽相同。为了对这些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国际上开展了多个模型比较研究计划。本在筒述各种模型比较计划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要素、生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的基础之上。耦合大气、岩石圈、生物圈从机理上模拟碳氮动态,同时在进行区域或全球尺度评价时引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将是未来模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3.
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及垂向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烃类物质微渗漏机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烃类物质微渗漏的概念模型,并且推导了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烃类物质胶体气泡上升机制的合理性,并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烃类物质垂向运移的平衡时间,进一步验证了烃类物质气泡上升机制满足运移速度快、流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4.
云南滇池微生物对磷循环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滇池磷的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滇池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繁多,但能对磷溶解、转化、迁移、聚集、沉积的微生物主要有解磷菌和聚磷菌两类。在底泥磷高含量区域,解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而聚磷菌的种群和数量与底泥磷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水体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在底泥磷低含量区域,上述相关性则相反。表明当解磷菌的种群与繁衍量大于聚磷菌的种群和繁衍量时,底泥中的磷向水体迁移,反之,水体中的磷向底质迁移、聚集。这个事实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微生物对磷循环的重要作用。滇池这种活着的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磷的溶解、转化、迁移、聚集和沉积的作用,对古磷块岩微生物成矿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且对以磷为限制性因子的湖、海、江河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5.
106.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中一新生代砂页岩中赋存有许多脉状铜矿床。本文对盆地内从北至南三个典型脉状铜矿床(金满、水泄和白龙厂)进行了详细的铅、硫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该类型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且均位于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说明成矿流体中铅具有稳定的上地壳来源。各矿床由于赋矿层位不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如由兰坪盆地侏罗纪地层中的金满矿床到思茅盆地二叠纪地层中的白龙厂矿床,铅同位素比值(^207Pb/^204Pb)呈增高趋势,这表明这类矿床的铅主要来源于围岩地层,且地层越老,提供的铅就相对富含放射成因铅。矿床中脉石矿物重晶石、铁白云石等的锶同位素组成也表明,金满矿床成矿流体的^87Sr/^86Sr比值较高(0.70874—0.71232),而白龙厂矿床的^87Sr/^86Sr比值较低(0.70829—0.70938),接近于围岩灰岩的值(0.70755)。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金满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大,为-20.5‰- 7.0‰。水泄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小,为-0.1‰- 4.2‰。而白龙厂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4.3‰--3.6‰。水泄和白龙厂矿床中重晶石的δ^34S值分别为 12.3‰- 19.0‰和 13.1‰,它们与盆地中蒸发岩层中石膏的δ^34S值( 10.8‰- 15.7‰)相近。分析表明,兰坪-思茅盆地中脉状铜矿的硫源主要来源于盆地热卤水萃取的地层中蒸发岩硫酸盐,它们通过有机质的热分解反应还原为沉淀硫化物所必需的低价硫。各矿床独特的硫同位素组成还表明它们的硫源受局部地层硫源和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所控制。本文提出大气降水起源的盆地热卤水通过对围岩中新生代地层的淋滤和萃取,获得了成矿所需的金属和硫,并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形成了本区的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7.
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琰  陈方  程文辉 《水文》2003,23(2):21-24
对于一般树状分布河网,上一级河道总是汇入至下一级河道,位于河道下游断面的流量总是由其上游汇集而至。但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人工控制建筑物众多,又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如太湖流域),河网错综复杂,水流方向不定,要跟踪某个断面的水流去向,或某个河段的水体、断面流量是从哪里汇集而来的,非常困难。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对其很感兴趣。例如从常熟枢纽引长江水流进入望虞河后,流向何处?河网各断面流量中或各河段水体中常熟枢纽引江水量占多少比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估计常熟枢纽引江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因此,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8.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对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所以,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相似文献   
109.
地球深部物质的某些物性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中介绍了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近 2 0年来开展高温高压下地球深部物质物性实验研究过程中 ,在测量方法方面的进步和应用情况。这些测量方法包括了高温、高压下弹性的超声测量方法、高温高压下电性的测量方法、高压差热分析法和高压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诟呶赂哐瓜卵沂涂笪锏牡猿饬恐?,我们由超声脉冲透射方法改进为超声脉冲透射反射法 ,克服了样品室中压力和温度梯度对样品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和矿物的电学性质测量中 ,我们由直流法发展为阻抗谱法 ,不仅克服了样品极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还可以获得离子在溶液中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 ,以及监测含水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动力学特征。在固体传压介质中建立的高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 ,由于升压速率比较小且叶蜡石在高压下的热导系数增大 ,其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校正 ,其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0.
山东夏甸金矿床成因一直有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天水之争。经研究表明:尚有幔源流体加入成矿,其主要判别标志有:(ⅰ)深大断裂标志;(ⅱ)基性脉岩与矿脉交切和相伴标志;(ⅲ)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标志;(ⅴ)幔源流体多层循环沟通标志。针对幔源流体总体循环系统特征与岩浆热液和天水的有机联系,将含矿流体划分3个子循环系统:(ⅰ)地幔富C,H,O,CO_2流体循环子系统;(ⅱ)中-下部地壳富硅流体循环子系统;(ⅲ)浅-表部富硫流体循环子系统。各自成矿功能主要受制于构造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