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53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294篇
海洋学   137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麻痹性贝毒PSP在紫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与排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于1998年9月在青岛鲁迅公园附近礁石区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采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在其体内累积、转化与排出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累积实验阶段,紫贻贝内脏的和肌肉中的PSP毒素含量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累积实验结束时,平均每只贝体内的PSP毒素含量为13.40nmol,毒性水平为12.24ugSTXEq/100g,紫贻贝内脏中的毒素含量远远高于肌肉,内脏中PSP毒素占贝体内PSP毒素总量的97.5%。在8天的排出实验阶段,贝体内的PSP毒素总量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PSP毒素共排除了约50%,每天排除率约为9%。  相似文献   
22.
盐藻和β-胡萝卜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养殖盐藻生产β-胡萝卜素是近十几年新兴起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前途广阔,现已成为微藻生物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预计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更大发展。鉴于我国在这方面文章不系统,不全面,本文从盐藻生物学,养殖学,β-胡萝卜素异构体,β-胡萝卜素形成生理等角度全面概念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3.
研究并建立采自胶州湾的11株大小存在差异的新月细柱藻单克隆培养体系。对其核编码的SSU rDNA基因和叶绿体编码的rbcL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11株C.closterium的SSU rDNA基因和rbcL基因存在很大的序列变异。依据rhcL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残基变异则明显小于核苷酸变异。分别通过两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将11株C.closterium分成相同的6个分支(clade)。通过SSU rDNA基因构建的NJ树将所有的细柱藻聚为一支。SSU rDNA基因NJ树将细柱藻分为2个明显的支系(lineage):支系Ⅰ由12株C.closterium组成,包括本实验分离到的全部11株C.closterium,该支系中部分节点没有得到较高的支持率(〈50%);支系Ⅱ包括2株C.closterium和1株C.fusiformis。在rbcL基因NJ树中细柱藻也形成2个支系,11株C.closterium组成1个支系,系统树中每个节点均得到很高的支持率(〉70%)。统计分析表明,支系Ⅰ中株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其它微藻种的种内变异程度,差异极显著(P〈0.01)。上述分析结果证实C.closterium实际上是1个种复合体(species complex),可以被细分为若干个种。  相似文献   
24.
南海甲藻卡氏前沟藻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三亚海域收集分离了甲藻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藻种,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人工培养,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初始的细胞密度对其生长率和最高细胞密度影响很小,实验室培养和大量养殖可以采取低密度接种;最适宜培养的环境条件盐度为34,温度为26℃,营养盐浓度为2K。在温度为18—30℃、盐度为26—42、K培养液浓度系列为1/16—2 K的条件下都可存活,最大指数期平均生长率为0.958分裂.d-1,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7.27×105cells.ml-1。实验结果与属温带的胶州湾同物种对比,表明该藻种生长特性与温带品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5.
亚洲海域鲎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核有关亚洲海域鲎种类和分布的历史文献发现,亚洲海域只有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3种鲎分布。圆尾鲎分布于中国香港、北部湾、雷州湾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和恒河河口印度东北部以东的海域。中国鲎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中国海域、日本濑户内海、九州岛北岸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侧以东和苏拉威西岛以西的海域。南方鲎分布于越南西贡以南、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及印度恒河印度东北部以东的印度洋海域。以前有关中国北部湾海域和香港海域有南方鲎的报道是错误的,把中国鲎的幼体及成体误当成了南方鲎。中国海域只有中国鲎和圆尾鲎2种鲎分布。中国的海南、广西、广东西部和香港(可能还包括台湾)等是圆尾鲎分布的海域。其沿岸要严禁食鲎,以防误食圆尾鲎而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26.
虾塘赤潮灾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次虾塘赤潮的防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有关赤潮防治的动态和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为避免虾塘内发生赤潮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7.
从长江口1990年6月的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含量变化可见,由于潮汐的作用,观测水域各营养盐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周日波动特征,其中,NO3-N在一个潮周期内变化幅度可达1倍以上。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NO3-N,PO4-P和SiO3-Si值都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PO4-P达3倍上;N/P值则急剧上升,峰值为450。随着赤潮肖亡,NO3-N,NO2-N和SiO3-Si浓度很快恢复正常,N  相似文献   
28.
钱树本  王薇 《海洋学报》1996,18(6):90-92
本文根据对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细胞形态观察,发现我国海域有两种漂流藻:太阳漂流藻(P.sol Schütt)和美丽漂流藻(P.formosa Qian et Wang).后者是根据详细观察研究后对Valdiviella formosa(Schimper ex Karsten)Karsten重订的.  相似文献   
29.
采用连续培养技术研究汞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当长时间接触含HgCl_2(范围5~25μg/dm~3)的培养介质中,得到结果表明,藻的生长速率随汞浓度增加而降低,细胞所排泄的有机物增加,对细胞中Chl-a的含量有一定程度影响,并抑制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在最初的2—4天中,汞对生物化学过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0.
通过实验和对超声波破碎盐藻作用机制分析,为从盐藻中提取胡萝卜素探求一种简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