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十里坪—小西南岔一带ETM遥感影像线性、环形构造遥感地质解译及其与区域上金、铜等多金属矿化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特点和成矿规律,进而提出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2.
无粘性均质土石坝漫顶溃决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土石坝溃决机理试验研究中泥沙粒径取值偏小、各砂样粒径相差不大的现状,采用粒径对比明显的两组砂样进行了土石坝漫顶溃决试验.试验表明,在给定的较强的初始冲刷条件下,粗细两种颗粒坝体的溃决过程基本一致,均是以水流的下切侵蚀为主,在坝顶下缘位置有溯源冲刷现象出现.整个溃决过程可明显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坝顶下缘处陡坎形成阶段;第2阶段为陡坎坍塌,冲刷加剧阶段;第3阶段为出现逆行沙垄的冲刷终止阶段.试验还发现,下游坝坡对溃决过程的影响比较显著,坝坡越陡,坝顶侵蚀速率越快,洪峰值越大.另外,由于粗颗粒抗冲刷性强,同等条件下粗颗粒坝体溃决洪水过程偏矮胖,洪峰值偏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较大的颗粒粒径差距而言,其洪峰值的差异并不是太大.  相似文献   
83.
波浪扰动对太湖底泥磷释放影响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波浪扰动对湖泊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在波浪水槽中模拟了不同波高情况下扰动对水体、水土界面、底泥间隙水的磷、溶解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波扰动下,沉积物大量悬浮,水体总磷随之增加,溶解性磷增加却不显著;波浪扰动显著增加了水体和沉积物界面的溶解氧浓度,并增加了溶解氧在沉积物的侵蚀深度;波浪扰动降低了沉积物表层10 cm内间隙水中的磷浓度,而10 cm以下沉积物中间隙水中磷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研究表明,波浪扰动可迅速增加水体中颗粒态的营养盐,但是对于溶解态营养盐,尤其是水体中活性磷浓度的影响,则受沉积物性质、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差,以及水-沉积物中氧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设置在泄洪洞竖井内的环形掺气设施是不同于传统掺气技术的新创意。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新型的掺气技术,基于公伯峡水平旋流泄洪洞原型和模型试验,对环形掺气坎的通风和掺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形通气孔的通风是由通气孔进出口的压差引起的,通风量与相对空腔长度的关系服从线性分布;环形掺气坎掺气减蚀的作用明显,其掺气是由于射流冲击竖井水体形成大尺度旋涡并挟带气泡所致,且掺气浓度沿高程呈乘幂分布;模型通风和掺气特性的缩尺效应明显。在结构设计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有必要在旋流泄洪洞的竖井段设置掺气设施,可改善水流流态,并增加消能效果。  相似文献   
85.
水下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海西  沈明荣  程石  肖汝诚 《岩土力学》2009,30(7):1993-1999
随着三峡水利建设工程的进行,许多原本位于水面以上且已趋于稳定的人工或自然岩质边坡将被淹没,导致边坡稳定性降低,而水的压力、冲击、渗流和侵蚀等综合作用,给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带来大量的不确定性。基于已有的水下土质边坡稳定性试验和水下岩质边坡有限元分析,进行水下岩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探讨在水位升降水过程中和波浪作用下水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机制。将结构面为30°和50°的两种岩质边坡模型布置在人工水槽中,采用波流系统进行水位升降水波浪冲击试验,量测岩质边坡的应力变化。通过分析边坡各测点应力变化,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把边坡前部岩体划分成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应力变化规律相同;(2)水下岩质边坡坡脚处应力集中最大,破坏始于坡脚,并由此产生的塑性区沿结构面逐渐同坡顶发展,这与一般边坡从坡顶逐渐向下发展的开裂破坏形式完全不同;(3)波浪对水下岩质边坡结构面的影响,将随其倾角的变小而减弱。  相似文献   
86.
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观测波浪作用下土体产生的振荡现象,分析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波浪作用后土体强度变化特征,研究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土粒径粗化和“铁板砂”的形成过程。试验及讨论结果表明:在波浪作用下上层粉土体大部分时间处于液化状态;由液化土形成的振荡土层与下部土层之间形成“W”型的滑动面,振荡土层的厚度随着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变小;细粒物质从振荡土层中的骨架中脱离进入水体中,并在土体表层形成一层以黏粒为主的絮凝状沉积物,其厚度随波浪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土体停止振荡前达到最大值;土体液化是“铁板砂”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波浪引起的液化土体振荡则使“铁板砂”的形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7.
不稳定边界层下地形重力内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槽实验及线性理论研究表明,当低层大气处于近中性或不稳定时,如果地形引起的动力扰动足够强,地形扰动可在上部稳定层结中激发出重力内波,波动反过来影响低层流场,引起动量输送。低层大气处于近中性或不稳定时,地形波同样对大气运动可产生波阻,这应引起模式工作者的重视。最后讨论了大气粘性对中性或不稳定层结下地形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波浪作用下粘质粉砂底床性态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不同波高条件下的波浪水槽试验,对现行黄河水下三角洲粘粉砂底床的性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中观测了底床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扰动破坏区与未成动破坏区之间在波浪作用下的性态差异。结果分析表明,土体孔隙水压力受波高要素影响较大;扰动破坏区含水量减小和容重增加现象比未扰动破坏区明显。在扰动破坏区经波浪长时间作用后形成凹坑塌陷,此结果对认识黄河三角洲上凹坑塌陷的形成过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环形支撑系统的受力特点,采用三维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了环形支撑系统下桩身最大变形位于桩顶处,为9.70 mm,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环形支撑梁全截面受压,最大轴力值为4 365 kN,远小于梁截面受压承载力设计值;支撑梁间混凝土板在堆载20 kPa的情况下,相对于无堆载时立柱沉降仅增加1.06 mm,而环形支撑梁最大压力仅增加17.8 kN。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监测数据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环形支撑梁通过“拱效应”可将支撑传来的力转化为轴力,为支撑提供可靠的支点,但支点刚度比常规支撑弱;其次,由于环形支撑梁需要有足够刚度来为支撑提供可靠支点,因此环形支撑梁的截面应根据刚度要求结合受力情况进行设计;最后,在对撑梁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板作为临时材料转运平台是可行的,这对基坑支护系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以流体粒子描述波浪运动,以固体单元描述砾石运动的两相介质大变形运动,在港口、海岸工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砾石单元法(GEM),介绍了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PH)和GEM的基本原理,阐述了GEM与离散单元法(DEM)的异同之处,说明了采用SPH方法与GEM构建波浪砾石耦合运动数学模型的方法和过程。应用SPH方法建立数值波浪水槽,用GEM模拟波浪作用下堆积砾石的滚落、坍塌变形,构建了SPH方法与GEM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了水槽造波和波浪生成过程和波浪作用下砾石的滚落、坍塌变形,并与物理模型试验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提出的GEM法具有模拟单相堆积砾石运动和堆积砾石与流体粒子耦合多相介质运动的功能,是对DEM法的补充和改善。本文提出的堆积力学球概念和拟序排列求解方法是砾石单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