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588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produced by Vibrio anguillarum strain M3 originally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were prepared.ECP of M3 showed gelatinase,casinase,amylase and haemolytic activity on agarose plates.High protease activity against azocasin was detected.Bacterium M3 showed highest growth and protease activity at 25℃。The Protease present in ECP showed maximal activity at pH 8 and 55℃;was completely inactivated by application of 80℃ heat for 30 min;was completely inhibited by EDTA and HgCl2,and was partially inhibited by PMSF,SDS,MnCl2 and iodoacetic acid;but not inhibited by CaCl2 and MgCl2.The ECP was toxic to flounder fish at LD50 values of 3.1 μg protein/g body weight.The addition of HgCl2 and application of heat at 50℃ decreased the lethal toxicity of ECP.When heated at 100℃,ECP lethality to flounder was completely in-hibited.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ECP into flounder,it showed evident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ing necrosis of muscle,extensive deposition of haemosiderin in the spleen,dilated bolld vessels congested with numerous lymphocytes in the liver.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ECP protease was a lethal factor produced by the baterium V.anguillarum M3.  相似文献   
912.
本刊讯 10月18日上午,二六五大队华康天然色素厂隆重举行建厂20周年庆祝大会。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赵传宝为该厂题词:“贺二十载华康,冀十一五支柱”;副局长黄江明出席庆典,并作了题为《新的征程,新的跨越》讲话(全文另发)。局机关有关处室领导和华康天然色素厂历任领导与该厂全体职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华康20岁生日。  相似文献   
913.
将中国仓鼠肺细胞(Chinese Hamster Lung Cell, V79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温石棉及代用品粉体悬液中48 h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V79细胞中Survivin、Cap43、Bcl-2、p16和p53肿瘤相关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分析我国两大主产区的温石棉及4种主要人工代用品对V7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肿瘤相关蛋白谱的影响,以探讨我国温石棉及人工代用品是否是导致肿瘤的高危因素之一。结果表明: ① 在6种粉体中,四川新康及陕西陕南温石棉对细胞生长抑制最强,岩棉纤维粉体对细胞生长抑制最弱。各粉体对V79细胞的存活率影响不同,随着暴露粉体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呈现剂量效应关系。②各染毒组细胞的癌基因Survivin、Cap43、Bcl-2表达的蛋白上调,抑癌基因p16和p53表达的蛋白下调,以胞浆阳性为主。综合以上结果,发现我国不同地区温石棉及其代用品均不同程度抑制V79细胞生长,上调肿瘤相关蛋白Survivin、Cap43及Bcl-2,下调p16和p53,从而诱导癌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914.
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赖以生存的一种必需营养元素.海洋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与初级生产力、碳循环以及固氮作用密切相关.总结了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磷源:优先吸收溶解无机磷;在寡磷海域,可通过相关酶类协助利用溶解有机磷来抵御无机磷的缺乏.对比了不同种类浮游植物对不同形态磷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并从浮游植物生理学角度阐述了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浮游植物对低磷环境的响应机制.近期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可以吸附磷,该发现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衡量浮游植物承受的营养盐限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海洋磷储库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浮游植物细胞表面吸附磷的机制;对不同结构有机磷化物的利用机理;浮游植物对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及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91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复方清痹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ID、TCMSP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复方清痹片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潜在活性成分靶点;基于GeneCard、OMIM等数据库筛选RA疾病靶点;明确复方清痹片活性成分与RA的共同潜在靶标;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RT-PCR检测复方清痹片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FLS-RA)模型白介素6(IL-6)、TNF-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筛选出217种潜在活性成分以及158个潜在靶点;IL-6、TNF、AKT1、白蛋白(ALB)、VEGFA等是复方清痹片治疗RA的关键靶点;复方清痹片主要通过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免疫调控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RA的作用。复方清痹片能够抑制HFLS-RA增殖,下调IL-6、TNF、AKT1和VEGFA mRNA的表达,这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复方清痹片治疗RA“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的复杂关系,为后续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16.
目的:探讨血根碱(SAN)对鼻咽癌细胞(CNE2细胞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SAN对CNE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SAN对CNE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AN对CNE2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AN可以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的增殖,而且SAN浓度越高,其抑制效应越显著(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SAN可以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迁移,而抑制效应与药物浓度相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比较,SAN能降低CNE2细胞中增殖相关蛋白PCNA和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提高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血根碱能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可作为治疗鼻咽癌的潜在药物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17.
<正>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海洋中初级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或速率[1-2],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异养生物的生存基础,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与气候变化[4]。研究表明,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贡献了生物圈内的一半净初级生产力(以碳计约为5×1013 kg/a)[4],提供了生态系统中其他有机体生长与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初级有机物能源,限制  相似文献   
918.
分别自沙蜇和白色霞水母提取刺丝囊毒素蛋白,以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和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为受试对象,比较两种水母的刺丝囊毒素蛋白对其的细胞毒性,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培养中的A9和A-673细胞存活率都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显著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和A-673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和43.6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和70.1μg/mL);两种水母毒素对A-673或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的细胞毒性。由此可见,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水母毒害风险和制定防护对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9.
The high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the shell of oysters presents a challenge during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e studies of thes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bivalves. However, because DNA can exhibit marked differences among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species, DNA barcoding offers a potential means for oyster identification. We analyzed the complete sequences of the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 of five common Crassostrea specie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oyster C. hongkongensis, Jinjiang oyster C. ariakensis, Portuguese oyster C. angulata, Kumamoto oyster C. sikamea, and Pacific oyster C. gigas) and screened for distinct fragments. Using these distinct fragments on a high-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 platform, we developed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at does not rely on species-specific PCR or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is efficient, reliable, and easy to visualize. Using a single pair of primers (Oyster- COI-1), we were able to successfully distinguish among the five oyster species. This new method provides a simple and powerful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oyster species.  相似文献   
920.
纳米(矿物)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纳米硫及其化合物、无机盐类纳米颗粒及无机纳米复合颗粒的部分生物活性及细胞毒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纳米颗粒微生物活性;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纳米颗粒(矿物)的这些生物活性及细胞毒性的机理人们目前尚无法完全了解。因此,今后应从纳米颗粒学、矿物学、材料学、生物毒理学、环境安全暴露评价等方面展开多学科联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