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01.
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的亲体培育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因子对浮游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首次建立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水温23~25℃,经约28 d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为1,2,3和4/mL 4组中,1/mL组生长最快,但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湛江等鞭金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50%湛江等鞭金藻+50%小球藻和小球藻4种饵料投喂组中,50%湛江等鞭金藻+50%扁藻组的生长显著高于其他组;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  相似文献   
602.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603.
利用2015年1月-2021年3月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构建训练样本,使用自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乌鲁木齐机场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ECMWF模式直接输出的乌鲁木齐机场温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7 ℃,基于自动机器学习方法的Auto-sklearn模型和Auto-Keras模型能够改善模式直接输出的误差,使平均绝对误差降低至1.4 ℃。(2)分析逐月模型预测准确率发现,Auto-sklearn模型的预报准确率(≤2 ℃)在4-10月稳定在85%以上,效果优于其余模型。(3)对于冬季低温天气,Auto-Keras模型预报准确率优于其余模型的效果,平均绝对误差为1.37~1.91 ℃;而对于温度≥0 ℃的情况,Auto-sklearn模型预测效果更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93~1.22 ℃ 。  相似文献   
604.
在理想晴天天气下,可计算确定位置不同时刻的理论辐照度,但与实际辐照度在不同季节仍存在一定系统误差。利用易县某光伏电站近1年逐15 min实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辐照度的晴天天气下的系统误差订正方法,并进一步利用欧洲EC细网格预报资料及BP神经网络方法实现了未来24~48 h辐照度的逐15 min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晴天天气下,该系统误差订正方法可有效剔除实况资料中非晴天天气数据的影响,不同季节的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该季节最大辐照度的5%;(2)对24~48 h逐15 min的辐照度预报,经不同季节检验,冬季误差68.5 W/m2、春季误差125.2 W/m2、夏季误差119.5 W/m2、秋季误差53.7 W/m2,对11月份的预报最为理想。该研究成果可有效降低人工筛选工作量,在服务中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参考性,可作为光伏数值预报的一种有效数据源。  相似文献   
605.
针对宁波市326个站点,对空间分辨率为0.125°×0.125°的ECMWF细网格气温模式产品中2019年1月-2021年6月08时和20时2个不同起报场0~72h时效的预报产品进行时空检验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08时和20时2个不同起报场72h内每天14时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值误差最大,20时和08时次之,02时最小;(2)5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预报气温与地面站点气温的误差最大,水体次之,另3类相差不大;(3)误差空间分布不均匀,沿海地区误差相对较小,西部山区、海曙、奉化等个别站点误差较大;(4)DEM和距海距离与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的相关系数基本为正。  相似文献   
606.
基于陕西省10地市2015—2020年PM2.5浓度实况监测数据和同期EMI指数,统计分析EMI和PM2.5相关性及近年EMI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对陕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2015—2020年EMI指数可以较好的表征和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导致PM2.5浓度的变化。2015—2020年EMI指数呈线性降低趋势,气象条件持续向好。月EMI指数均呈明显的单谷分布特征,EMI指数冬半年大,夏半年小。各区域EMI指数总体上呈关中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的分布特点,关中中、东部EMI指数最大。EMI正距平百分比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关中地区,各年关中均有60%以上面积正距平,其中2016年冬季关中83.0%面积正距平,37.5%面积正距平超过100%。2020年陕西省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2015—2019年均有明显改善,全省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降低24.8%,全省气象条件改善使PM2.5浓度较近5 a降低16.4%,排放变化使得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下降9.4%,可见近年陕西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成果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07.
为有效掌握ECMWF模式的短期定量降水预报(QPF)产品在新疆地区的时空预报规律,为客观模式订正算法上提供有效依据,利用频率统计、非参数检验法、累积分布函数、公正预兆得分(ETS)等技术方法,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了2016年9月—2019年12月12~36 h的QPF产品在新疆地区151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预报性能。研究表明:QPF和实况降水观测(SPO)两组数据还存在很大差距,3 h-QPF在2.4 mm和24 h-QPF在11.0 mm以下存在明显的空报,3 h-QPF在16.5 mm和24 h-QPF在52.5 mm以上的大降水完全无预报能力,QPF中雨预报效果最好。新疆大雨以上降水主要发生在山脉附近,24 h-QPF产品在天山中脉和伊犁河谷地区的大降水预报比其他地区更具有指导意义。3 h-QPF在1天中8个时间的小、中、大雨的QPF频率在时间趋势上都与SPO存在相反情况。大雨以上的QPF与SPO是一个非线性、不确定的对应关系,建议先建立漏报模型,再进行频率匹配会更有效。  相似文献   
608.
摘要:利用2016-2018年6-8月ECMWF细网格、GRAPES _MESO、黑龙江省822个自动站资料研究黑龙江省6-8月短时强降水(一般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方法和各项影响因子指标与他们之间的融合。采用双线插值法或临近格点法、分位数法、配料法、排除法、多重分析法,形成以水汽、不稳定、抬升为框架的客观预报方法。研究发现,强降水的环境背景不仅受限于各物理因子阈值,也与他们之间融合密切相关。各因子间存在一定旬差异和日较差,夜间与水汽相关的各阈值明显大于白天,白天热力不稳定性高于夜间。6月中上旬与水汽含量相关的各因子阈值小于其他时段。从检验结果上看,由于强降水的突发性、局地形和研究方法以及模式本身的特性,预报的空报率非常大,漏报率较低,TS评分最低且随着分布密度的降低而降低。一般强降水检验中,两种模式点对点检验的TS评分为0.015左右,14km和40km点对面检验夜间TS评分约0.03和0.08。极端强降水检验中,两种模式点对点检验TS评分约0.004,14km和40km点对面检验准确率约分别为0.005和0.02。7月份由于强降水分布密度相对较大,检验效果也相对较好。一般性强降水EC细网格TS评分高于GRAPES_MESO,而极端强降水检验TS评分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609.
王薇  潘辉 《测绘科学》2023,(7):173-183
针对城市街道峡谷空间不利于交通污染扩散问题,该文采用移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实际监测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城市街谷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街谷空间形态设计指标的关联性,并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在日际变化上呈现连续递减、日内变化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主干道及高层建筑附近浓度较高的趋势;(2)建筑高度比与街谷高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街谷长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3)建筑高度降低对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建筑底层架空及建筑退让。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城市街道峡谷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0.
基于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是研究大气污染程度及时空变化的重要参考,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地理和气候背景不同,不同区域AO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选取了2017年7月-2020年7月山东89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