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323篇
地质学   646篇
海洋学   440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山西洪洞8级地震形变遗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山西临汾盆地霍山山前存在一系列地震形变遗迹,初步研究认为是公元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产物。 本文对所发现的形变遗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1303年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2.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113.
应用致灾总指数的模式,对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灾级进行分类,建立预测预报模型,在业务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气象科学在政府指挥防灾减灾的决策服务方面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4.
李国斌 《高原地震》2005,17(2):33-37
采用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形态法、差分法、消除潮汐改正和零漂法,处理了银川台形变数字化观测资料,发现在印尼8.7级地震前出现了一些短临异常情况,并对异常的变化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5.
应用小波分析空间差分法分析了泾阳台、乾陵台、周至台和郑州台的Z分量的地磁磁静日Rg值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台的磁静日Rg值有较一致的年变规律。分析泾阳台与其它各台的磁静日R。差值分析和小波变换,发现1998年1月5日泾阳4.8级地震前4个月内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了泾阳地震的震磁效应。对远离泾阳台、乾陵台的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前也有明显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6.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117.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8.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相似文献   
119.
分析了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前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背景、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在地震发生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地震活动从无序到有序,出现了孕震空区、地震条带。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出现了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20.
In order to track the space-time variation of regional strain field holistically(in a large scale) and to describe the regional movement field more objectively,the paper uses a nonlinear continuous strain model focused on extracting medium-low frequency strain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a region with no rotation.According to the repeated measurements(1999~2001~2004) from GPS monitoring stations in the Sichuan and Yunnan area obtained by the Project of "China Crust Movement Measuring Network",and with the movement of 1999~2001(stage deformation background) as the basic reference,we separat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in 2001 from the data of 2001 and 2004,and the results indicate:(1)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has a discriminating effect on the Sichuan and Yunnan area,moreover,the deformation mode and background had not only certain similitude but also some diversity;(2) The movement field before the earthquake was very ordinal,while after the earthquake,order and disorder 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displacement field;The displacement quantities of GPS monitoring stations were generally several millimeters;(3) The principal strain field before earthquake was basically tensile in an approximate EW direction and compressive in the SN direction,and tension was predominant.After the earthquake,the principal strain field in the Sichuan area was compressive in the EW direction and tensile in the SN direction,and the compression was predominant.In the Yunnan area,it was tensional in the NE direction and compressive in the NW direction,and tension was predominant;(4) The surficial strain before the earthquake was dominated by superficial expansion,the contractive area being located basically in the east boundary of Sichuan and Yunnan block and its neighborhood.After the earthquake,the Sichuan area was surface contractive(the further north,the greater it was),and south of it was an area of superficial expansion.Generally speaking,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in the Sichuan and Yunnan area.Special attention shall be focused on the segment of Xichang-Dongchuan and its neighborh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