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作为典型的降河洄游鱼类,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水域。中草药作为抗生素等化学类渔药的绿色替代品,对养殖鱼类具有抗菌、消炎、促生长等多种功效。为研究中草药复方在花鳗鲡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扩大水产养殖业渔药研制与应用的选择,采用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体系进行了优化,试验设置了密度分别为1.031、1.043、1.056、1.067、1.090 g/mL的五种分离液,分别采用染色观察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分离液中白细胞浓度;以浓度1.0mg/mL的五种复方药液分别与105cell/mL的白细胞悬液共孵育2h后,分别采用NBT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白细胞的呼吸暴发活性和吞噬能力,评价五种中草药复方(多糖复方Dt,白头翁复方Btw,板蓝根复方Blg,大黄复方Dh,百里酚复方Blf)对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显示:1.043g/mL和1.056g/mL的分离液所分离获得白细胞浓度均接近105cell/mL,可在后续实验中叠加使用该两个浓度的分离液分离获得白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浓度比染色观察法更为灵敏准确;5种复方均能显著提高花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呼吸暴发活性(P<0.05),大小依次为Blg>Dt>Btw>Blf>Dh;Dt和Blg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率(P<0.05),Btw、Blf、Dh也能提高白细胞吞噬率,但差异不显著(P>0.05);5种复方对发生吞噬白细胞比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2.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和念珠藻(Nostoc carneum)为对象,探索了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密度对荒漠蓝藻生长和培养水体pH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提前。在生长初期,具鞘微鞘藻在0.35、0.95 mg·L-1密度下的干重显著高于2.13、6.59、13.42 mg·L-1密度下的干重,生长后期则相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念珠藻在0.04~0.32 mg·L-1密度下的干重和总质量均显著高于0.86~2.59 mg·L-1密度下;具鞘微鞘藻在6.59~13.42 mg·L-1密度下的总质量显著高于0.35~2.13 mg·L-1  相似文献   
103.
沙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持续遏制沙漠化、修复沙化土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紧迫任务。通过人工植被种植、机械固沙、化学固沙和工程固沙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是中国主要的治沙方法和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水分限制和环境污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对固沙和沙化土地治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广泛分布在中国沙区,能够在气候干旱、辐射强、降水量极低的沙漠地区生长,不仅能够减少沙面的侵蚀,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质量,控制沙面径流入渗平衡。蓝藻是BSCs形成的先锋物种,并在BSCs发育后期的物种形成和演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然条件下BSCs形成往往需要10~20 a,因此通过人工培育加速BSCs形成,即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可显著缩短固沙时间、加速生态恢复速率。基于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人工BSCs,尤其是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从固沙蓝藻种选择、培养方式/模式、人工蓝藻结皮属性、影响因子以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未来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人工BSCs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相似文献   
105.
基于MODIS资料的太湖蓝藻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耿磊  郁凡  李亚春 《气象科学》2010,30(6):827-831
为反演太湖蓝藻浓度分布,可以根据MODIS卫星资料绘制1、2、6三通道合成图,但该方法只能定性分析太湖蓝藻的分布区域和分布范围,难以定量分析各蓝藻分布区的蓝藻浓度。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本文主要采用MODIS卫星资料中第2、第1波段的反射率比值和第6波段反射率值,运用二维光谱空间函数分割方法,反演出太湖区域蓝藻浓度的分布情况,定量确定各蓝藻分布区域的蓝藻浓度大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实测数据资料的支持,就可建立蓝藻预警系统,对蓝藻的爆发与防治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银川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宁夏枸杞炭疽病发生机理及发生气象条件, 2004年, 在实验室接种并置于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枸杞叶、花、青果、红果侵染的环境气象条件和指标。2004—2005年, 在枸杞大田接种并人工设置不同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 诱发出不同程度的炭疽病, 研究了其发生与流行的气象条件和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农业气象指标。根据宁夏主要产区1971—2000年多年气象资料, 反演了各地历年各级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时间。结果表明:宁夏每年都有适合发生不同程度枸杞炭疽病的气象条件, 主要发生时段出现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 7月下旬至8月底70%的年份出现了适合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条件, 夏果最后3批果的采收期往往容易产生炭疽病。6月老眼果采收期, 此时气象条件不利于病菌发展。8月中、下旬的炭疽病发病率高。秋果产量低而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不仅是秋季热量不足, 更重要的可能是炭疽病造成的落花、落蕾使秋果形成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07.
太湖蓝藻暴发的气象条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1986-2007年12个太湖蓝藻暴发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出:水体污染造成富营养化是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的基础,日平均气温偏高、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偏少、气压偏低、日照时数偏多有利于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水质、气象等要素的综合作用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揭示80年代以来发生ElNino事件形成的机制,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西向流场背景条件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振荡强迫激发的赤道第二斜压模态的波动可以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停驻.波动传播停驻与多普勒效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波动停驻海区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增大,可促进其上空大气对流运动的发展,导致赤道中、西太平洋出现大范围西风异常,在赤道海洋中激发起第一斜压模态的Kelvin波.基于上述事实和数值试验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个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激发ElNino事件发生的机制,热带中太平洋波动传播停驻导致的SST正异常在这个发生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区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球范围内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以下简称高山区),尤其高山冰川冻土急剧消退地区,广泛发育泥石流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山区泥石流的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日渐凸显。与其他环境条件下泥石流过程主要由降雨激发不同,高山区泥石流的暴发多受降雨和温度条件的共同影响,其形成机制更为复杂,预测预警十分困难,因此加强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述评近期高山区泥石流起动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泥石流暴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典型高山区泥石流事件成因,冰川冻土体消融破坏机制,以及冰碛土泥石流起动特征,认为未来高山区泥石流研究应加强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获取和物源动态变化分析研判,并从动力学机制层面进一步明晰高山区泥石流起动条件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供体质粒pUTK转化单胞蓝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通过抗性筛选获得了具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藻株.经Southem杂交证实pUTK部分序列已整合到Synechococcussp.7942染色体DNA上;红光诱导后通过蛋白质SDS-PAGE电泳,Westernblot证实pUTK的胸腺素α1基因得以有效表达,表达量达到总蛋白的4.8%.结果表明,基因整合平台系统供体质粒pUIK不仅可转化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还可转化单胞蓝藻SynechococcussP.PCC79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