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1144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以塔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测井解释一直是测井解释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一种从提取和优化裂缝指标、计算裂缝概率、评价裂缝概率可信度到计算综合裂缝概率的测井解释方法.在研究中,提取密度\|中子孔隙度差异指标和FMI测井裂缝参数指标,并采用R型聚类分析,对常规测井裂缝指标和FMI测井裂缝参数指标进行优化,形成了优化的裂缝指标集;提出裂缝概率可信度评价的方法.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解释方法,给出了塔河油田两口井的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992.
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3,自引:3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属性的研究大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震属性的解释可获得许多有关地层、断层、裂缝、岩性和相的变化的重要特征信息,我们结合地震属性特征参数的意义,从实际应用出发,把地震属性分为了振幅、频(能)谱、相位、复地震道、层序、相关六大类,并根据在地层、断裂、岩性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讨论了属性分析技术原理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最后通过对断裂、河道、火成岩、古潜山等几个实例的详细描述,证明了相干、阻抗、振幅等地震属性的应用效果,说明了地震属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侯晓春  樊太亮 《地学前缘》2005,12(4):422-422
1 影响垂直裂缝井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理论分析表明,影响垂直裂缝井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无量纲参数,即裂缝的无量纲穿透比和无量纲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994.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性储层流体类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裂缝性储层流体类型识别一直是测井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裂缝性储层具有岩性复杂、储集类型多样、物性变化大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而其测井解释和流体类型识别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另一方面,复杂岩性油气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流体类型影响因素的分析,认识到不同流体类型与电阻率比值的高低、粘土含量的多少以及孔隙度的大小密切相关.提出了综合考虑上述三项因素的流体类型识别参数FTI.该方法应用于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变质岩和碳酸盐岩潜山地层流体类型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5.
储层孔(裂)隙的物理模拟与超声波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超声波实验作为研究手段,用人工物理模型模拟油气储层中的裂缝和孔洞.通过室内超声波实验观测不同缝、洞孔隙度物理模型的地震波特征响应,分析了缝、洞孔隙度的变化对地震波属性参数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裂缝、孔洞孔隙度与纵横波属性的关系.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缝、洞孔隙度的变化对地震波的纵横波速度、振幅、衰减和主频等参数有着明显的影响,并对各参数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随着缝、洞孔隙度的逐渐增加,地震波的纵横波速度、振幅、衰减和主频等参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振幅、衰减、主频的减小程度要比速度高1—3个数量级,这为合理地选择和利用地震波的速度、振幅、衰减和主频等参数来进行地下储层中裂缝、孔洞分布和发育程度的检测和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地震中基岩走滑断层活动引起跨断层地下结构物破坏,上覆土层的非一致响应机制尚不明确,隐伏裂缝影响规律认识不足。基于可模拟走滑断层活动的层状剪切箱,针对黏土地层展开两个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对比上覆土体中隐伏裂缝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地层中不存在隐伏裂缝时,基岩走滑断层错动对两盘地层的非一致振动的影响不显著。当地层中存在隐伏裂缝,错动盘一侧土体的振动加速度幅值随振动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固定盘和错动盘两侧土体出现非一致振动响应,固定盘一侧土体产生的超静孔压大于错动盘一侧。隐伏裂缝对土体非一致振动响应的影响范围受限于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范围,探明隐伏裂缝上断点的埋深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夏磊  曾亚武 《岩土力学》2018,39(11):4269-4277
为了探究应力阴影效应对交替压裂中压裂间距选取的影响,基于优化后的颗粒流离散元流固耦合计算模型,模拟并分析了双初始水力裂缝下因应力阴影效应产生的诱导应力的分布情况,并与理论解析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应力阴影效应在不同各向异性地应力场及初始压裂间距条件下对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及扩展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各向异性应力场不改变裂缝周边的应力场,不影响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随着初始压裂间距的减小,应力阴影效应增强,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逐渐增加。初始水力裂缝间距与初始各向异性应力场共同影响新水力裂缝的扩展形态,随着初始水力裂缝间距或初始水平地应力场差异系数的增大,应力阴影对新水力裂缝的扩展方向的影响逐步减弱;初始水力裂缝对新水力裂缝的扩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交替压裂中压裂间距的优化进行了定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8.
中非裂谷系前寒武系基岩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裂谷系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岩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通过露头和钻井资料研究发现,基岩主要由前寒武系岩浆岩、正变质岩和少量副变质岩组成。根据暗色矿物含量可以将基岩划分为长英质和铁镁质岩石两大类,前者更有利于风化和裂缝的形成,储层物性较好。寒武纪-侏罗纪长期风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厚度较大的球形风化壳(段),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的走滑拉张应力场与前寒武系刚性基岩的耦合作用在基底产生了大量高角度断层、共轭缝、微裂缝和节理等,风化淋滤、表生和热液作用控制了溶蚀、胶结和次生孔隙发育。风化壳和裂缝储层发育具有“似层状”的特征,垂向上基岩潜山储层序列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淋滤带、裂缝发育带、半充填裂缝带和致密带四个区带。中非裂谷系盆地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三期裂谷期发育了三期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古近系暗色泥岩由于埋藏浅,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上白垩统泥岩以滨浅湖相为主,有机质含量总体不高,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是区域上的优质烃源岩,同时为基岩提供了良好的油源和顶盖层。根据盖层的时代,可以划分出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类成藏组合。乍得Bongor盆地基岩勘探获得极大成功,发现了一批高产稀油油田,打开了中非地区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99.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也是盆地主要的裂缝性油藏和页岩油藏发育层。裂缝不仅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分布规律的评价对盆地今后页岩油和裂缝性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ANSYS与Suffer联合建模并采用Petrel软件对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三维随机模拟的方法,对松辽盆地古近纪末期的应力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最大主应力的变化范围为24~147 MPa,最小主应力变化范围为3.8~114.4 MPa;扶余隆起带附近为最大主应力低值区,大庆长垣附近为最大主应力高值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应力低值区和高值区的分布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大致相同。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法对裂缝密度作了定量的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垣以及梨树—德惠等地裂缝相对较为发育,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成因的钙质结核在研究沉积水体、早期成岩环境及泥页岩的压实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北地区旺苍县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抛光,发现结核内部具有层理、暗色圈层和张裂缝构造。结核和围岩的层理关系和具有漂浮状的微观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区结核是形成于压实作用之前的成岩早期结核。对结核中Al、Ti、Ca、K、Na元素分析表明,结核的元素分布受到结核内部裂缝的影响。结核内部富含生物碎屑和其形成深度为数十米的特征,推测结核主要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生长。结核具有暗色圈层之间层理不弯曲和元素移动的特征,揭示了结核为透入性生长,在整个结核生长阶段就开始大量同时结晶。Mg/Ca和Sr/Ca的比值说明,结核内部钙质成分为富镁方解石-生物成因方解石。结核中富含钙质成分的原因可能是围岩中的生物成因方解石大量向结核运移所致。裂缝的形态特征表明,裂缝为张裂缝。对结核上部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张裂缝的成因很可能与筇竹寺顶部的浊积岩和沧浪铺组底部的似瘤状灰岩快速搬运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