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提要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不同规格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肌肉中常规生化成分、氨基酸组成、脂类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体重的增加,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和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组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5.20%、9.10%和17.38%。(2)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成体瘤背石磺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瘤背石磺肌肉中的主要鲜味氨基酸,除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符合FAO/WHO/UNU(1985)的理想模式。(3)不同规格组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接近,肌肉中磷脂含量达80%以上,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平衡(S∶M∶P接近于1∶1∶1),成体n3-PUFA/n6-PUFA值为1.0左右,而∑PUFA和∑HUFA分别达30.53%和21.78%。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Warthin瘤CT、MRI表现。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27~80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26例(70.2%)。有吸烟史30例(81%)。结果:37例共56个病灶,单侧单发28例(28个病灶),单侧多发4例(12个病灶),双侧多发5例(16个病灶);CT及MRI表现:病灶长径0.5~4.8c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呈早期明显强化,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CT、MRI特点,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史,可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10例,该10例病例均进行了MRI检查,2例进行了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下肢海绵状淋巴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下肢软组织增生肿胀、呈网格样改变,并可见迂曲扩张的淋巴管影。病变累及范围常常比较广泛,并可累及临近肌肉及骨骼组织。结论:MRI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肌肉、骨骼受累,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核瘤(SPT)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确诊的 SPT患者的 CT 资料,所有患者均做了胸部 CT 平扫,其中15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26个病灶中,左右肺各13个病灶,位于上肺尖后段及下肺背段共18个,其余部位 8个,病灶长径约3~54 mm,其中正确诊断为肺结核瘤7例,占27%,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5例,占58%,误诊为炎性假瘤3例,误诊为其他病变1例。结论:SPT 容易误诊为肺癌等病变,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2例出现“棒棒糖征”;8例出现“瘤内血管征”。增强扫描8例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肝脏多发包膜下结节,“包膜皱缩征”、“晕环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棒棒糖征”或“瘤内血管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HEH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6.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 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 水温25~26 ℃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 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 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 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 采用3 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 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 和9 d; 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 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 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 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 个/mL 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 “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 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 个/mL 为宜, 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67.
颅内钙化性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钙化性转移的CT表现及其与原发肿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复习经过病理及手术证实身体各部位存在原发恶性肿瘤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钙化性转移的病例25例,病人年龄34-83岁,其中肺癌20例,乳腺胶质癌3例,结肠粘液腺癌3例,成骨性骨肉瘤1例,卵巢粘液腺癌2例,采用CT平扫加强化扫描.结果 20例患者CT扫描显示,颅内钙化性转移表现为脑实质内结节状或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增强扫描结节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轻微强化,边缘变清楚,外形轻微增大.结论钙化性转移是一种少见的转移方式,当某一患者身体某一部为患有原发癌,而其它部位发现钙化性病变,不应忽视钙化性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8.
笔者收集29例经CT诊断单发性脑内转移瘤,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通过对29个单发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析,着重讨论该病灶的出现位置,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颅内单发病灶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是非曲直探讨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例颈部淋巴管瘤,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颈部淋巴管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可有分隔,壁与分隔可强化: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对周围结构有压迫。结论: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主要依赖其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0.
本文报道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少见病、疑难病,即:原发性肺肉瘤、左膈良性囊性畸胎瘤、后腹膜恶性间皮瘤,胸椎脊索瘤,白血病合并硬膜外脂肪瘤、舌纤维瘤。如何正确诊断这类疾病对治疗及估计预后非常重要.本文讨论了每种疾病的概况,影像学表现及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