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60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61.
千岛湖(新安江水库)是我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典型湖库,其渔业主要以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为主,对鱼食性鱼类资源的研究和关注相对匮乏。而鱼食性鱼类是水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过度捕捞、生境退化等影响,千岛湖鱼食性鱼类资源下降明显。鉴于此,2021年3月—2022年12月,逐月在千岛湖收集4种同域共存的鱼食性鱼类样品1032尾,包括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系统研究并比较了4种鱼食性鱼类年龄、生长、繁殖等生活史策略的分化特征。结果表明,千岛湖4种鱼食性鱼类优势年龄组均未超过3龄,说明其种群呈现低龄化现象。生长式型上,翘嘴鲌和蒙古鲌属正异速生长,而大眼鳜和斑鳜属负异速生长,说明4种鱼食性鱼类具有不同的生长策略。条件系数(CF)的变化趋势与繁殖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大眼鳜的条件系数最高(1.92%±0.03%),其次为斑鳜(1.72%±0.02%)和蒙古鲌(1.14%±0.01%),翘嘴鲌的条件系...  相似文献   
862.
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詹海刚 《海洋学报》1998,20(3):91-97
根据1986~1987年珠江口及邻近水域底拖网鱼类采样资料,运用系统聚类与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研究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把该水域鱼类划分为淡水、河口和沿岸3个群落,分别位于莲花山,虎门河道、珠江河口伶仃洋和珠江口浅海水域,各群落结构组成呈沿盐度梯度而成带分布的格局.淡水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沿岸群落结构比较复杂,河口群落受水动力过程和生物活动影响最大,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较为显着.  相似文献   
863.
鱼类甲状腺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永强 《台湾海峡》1998,17(2):224-227
本文介绍了近十多年来,鱼类甲状腺功能的新进展。现已证实甲状腺所分泌物质甲状腺素参与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和生殖活动。甲状腺素对鱼类受精卵发育、孵化和幼体生存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64.
湛江港海域经济水产品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湛江港近海19种代表性的经济鱼类和甲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经济水产品的肌肉或可食部分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部分鱼样的内脏等组织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865.
近20年南海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种群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18年于我国南海珊瑚礁海域以手钓及流刺网采集的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的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摄食强度及肥满度等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带笛鲷的体长范围逐渐缩小,平均体长及最大体长均呈减小趋势; 2013—2018年四带笛鲷体长结构与1998—1999年差异极显著; 1998—1999年全部群体的优势体长组为165—180mm,2013—2017年各年份优势体长组趋向分散, 2017年5月优势体长组包括105—115mm和125—150mm,2018年5月优势体长组为140—165mm,优势体长组呈缩小趋势;(2)异速生长因子b存在年际变化和季节波动,但基本在2.5—3.5范围内;体长范围及其集中程度的差异是导致b波动的主要因素;(3) 1998年4月、1999年5月、2016年4月、2017年5月和2018年9月雌雄比分别为0.62、0.77、1.69、1.08和2.65,雌鱼所占比例逐渐升高,1998—1999年雄鱼多于雌鱼,2016—2018年雌鱼多于雄鱼,性成熟比例和初次性成熟体长总体呈降低趋势;(4)低摄食等级个体占比不断升高,而高摄食等级个体占比则明显下降,平均摄食等级逐渐降低,如雌性及全部群体的平均摄食等级1999年5月分别为2.40和2.47, 2018年5月分别下降至1.45和1.50;胃含物含有未消化的鸡骨和鸡肉残余,这表明礁区人类活动已经直接影响到其物质流通环节;(5)肥满度持续减小,雌性、雄性和全部群体2016-2018年的肥满度极显著低于1998—1999年,如1998年的4月和1999年的5月全部群体的肥满度分别是110%和105%,而2017年和2018年的5月只有97%;肥满度雌雄及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与平均摄食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四带笛鲷种群特征演变表明,其生境恶化,种群健康和食物供给受到威胁。为促进珊瑚礁鱼类种群恢复,笔者建议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资源,改善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866.
根据2012—2013年秋、春两个航次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探捕调查数据,系统整理了调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并分析其季节更替,通过计算调查海域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以及分类学多样性指数(Δ~+和∧~+),初步探讨了该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现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鱼类共有27目104科206属340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目占绝对优势。当采用IRI≥500标准定义优势种时,秋季优势种有2种,春季有4种,不同季节鱼类优势种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鱼种的季节更替现象明显。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中,目、科、属各分类阶元包含各低级分类阶元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63、12.59),(1.98、3.27)和(1.65)。调查海域Δ~+值和∧~+值分别为66.3和100.2,其中Δ~+值高于大亚湾(62.2)和北部湾(63.5),最接近于东海陆架区(65.7)。研究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目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仍应关注人类活动对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7.
周莉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2020,44(8):48-55
鱼类生殖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作为供体细胞移入同种或异种受体,在受体内迁移、定居、增殖、分化、成熟,产生供体来源功能性配子和后代,称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作为一项辅助生殖技术,与冷冻保存技术相结合,已经在多种鱼类上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经建立了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囊胚胚胎、孵化幼鱼、成鱼为受体的移植体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未来将在濒危物种保护、代理养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报道的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以及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8.
尤锋  吴志昊 《海洋科学》2020,44(8):69-84
染色体操作技术包括雌核发育及多倍体人工诱导等,可快速纯化性状,获得单性群体、生长快和不育/低育个体,是现代遗传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途径,近年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快速纯化、低育及生物安全的特点在基因编辑、借腹怀胎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也极具价值。本文在简述鱼类染色体操作概念和诱导原理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我国海水鱼类雌核发育、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和生物学机制,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生产实践等,以期为染色体操作在海水鱼类新种创制、生物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9.
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18年4月、6—11月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主要以暖温性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stigmatia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hexanema)、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月间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分为3个组,其中,4月为一组,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饵料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其中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870.
摘 要:为了解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的组成,于2018年4月、6—11月采用底拖网采样对该海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以阐明天津近海鱼类资源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现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其中鲱形目6种,胡瓜鱼目1种,鲉形目1种,鲻形目1种,鲈形目12种,鲽形目2种。月间优势种以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鱼类栖所类型划分,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9种,大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7种,大陆架浅水中底层鱼类共4种,大陆架岩礁性鱼类2种,大陆架大洋洄游性中上层鱼类1种。根据鱼类适温类型划分,暖温性鱼类15种,暖水性鱼类6种,冷温性鱼类2种。据月间CLUSTER聚类和MDS分析结果可知,天津海域月间鱼类群落结构分为3个群组,其中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4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食物组成的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6个功能群组成,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 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研究表明,天津近海鱼类种类较少,且以小型鱼类为主,以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