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242篇
海洋学   15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Biogeomorphic ecosystems (e.g. rivers, salt marshes, mangroves and coastal dunes) are shaped by feedbacks between geomorphology and engineer plants that occur at various spatiotemporal scales. The classical 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currently used in biogeomorphology do not permit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reciprocal causality between geomorphic and biological variable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esent the potential of the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CLPM) to estimate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causality) between one geomorphic and one biological variable over time. This tool, which originates from behavioural, social,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 has clear potential as a novel approach to causal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biogeomorphic ecosystems.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LPM for analysing biogeomorphic feedbacks between topography and Populus nigra L. physiognomy on a wooded point bar of the Garonne River, France.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62.
苏北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骆马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水质健康状态,于2014年对骆马湖浮游植物进行逐月野外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1种属,其中蓝藻门和硅藻门最多,其次为绿藻门.全湖细胞丰度在1.52×10~6~7.89×10~6 cells/L之间,全湖生物量在0.048~12.44 mg/L之间.非多维度量尺度分析结果显示,骆马湖全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从冬春季喜低温的硅藻门为主演替到夏秋季喜高温的蓝藻门为主,表明骆马湖浮游植物有着明显的季节演替规律.与20世纪相比,骆马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属有着很大的变化,富营养化指示属隐藻、纤维藻、针杆藻、鱼腥藻、伪鱼腥藻等明显增多,表明自20世纪以来,骆马湖富营养化程度正在加剧.与邻近的洪泽湖、南四湖、高邮湖、邵伯湖和宝应湖相比,骆马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于宝应湖,但低于其他4个湖泊.基于浮游植物的水质评价结果,骆马湖目前处于从寡污带向β-中污带过渡的状态,富营养化程度轻于洪泽湖,与南四湖部分湖区富营养化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763.
基于2006-2016年近10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对乌江下游两座高坝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坝蓄水前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同时期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蜉蝣目稚虫对生境的剧烈变动不适应,软体动物田螺科和觹螺科的一些种类对生境的剧烈扰动较为适应,生活史较短的机会主义物种在水库淹没区和坝下河段逐渐定殖下来.建坝以及大坝的运行调度对乌江下游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随着时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演替.在底栖动物所有类群中,软体动物对栖息地的丧失以及流量的剧烈波动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水生昆虫相对较不耐受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甲壳动物的适应性极强.百分比模式相似性指数(Percent Model Affinity,PMA)的变动趋势可有效地反映大坝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其均值随离坝距离的增加而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大坝调度对水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会随着离坝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弱化,这与河流不连续体理论(Serial Discontinuity Concept,SDC)的预测趋势基本一致.根据长期监测成果,蜉蝣目扁蜉科、四节蜉科、细裳蜉科以及毛翅目纹石蛾科的种群恢复状况以及PMA指数可作为评估大坝不利影响减缓措施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764.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is critical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Considering the cost and time associated to monitoring, selecting proper bio-indicators is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countries where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community congruence of macroinvertebrates and wetland birds in natural wetlands of southwest Ethiopia, expos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human disturbance and to identify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se bio-indicators. Data on macroinvertebrates, birds, physico-chemical water quality, human disturbance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collected from 54 sampling sites distributed over 12 wetlands during dry and wet season of 2015. Procrustes analysis was used to quantify community congruence between the two assemblages across different disturbance levels. The congruence of macroinvertebrates and wetland dependent birds was higher for low disturbed wetlands (R2 = 0.60) than for moderately disturbed wetlands (R2 = 0.31). Moderately disturbed wetland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ngruence between macroinvertebrates and wetland birds and between wetland dependent and wetland associated bird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richness of macroinvertebrates and wetland dependent birds was observed when the full data set was used, where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was observed when the data was spli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human disturbance. Vegetation cover, dissolved oxygen, water depth,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condu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th macroinvertebrate and wetland bird occurrence. Based on our study we suggest to monitor both bio-indicators as they provide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wetlands.  相似文献   
765.
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恢复的有机质自由基古温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温标是恢复沉积盆地热演化历史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有众多的古温标用于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的恢复,既有沥青反射率(Rb)、牙形石色变指数(CAI)、镜状体反射率、有机质自由基浓度(N)、激光拉曼光谱等有机质古温标,也有矿物的裂变径迹热定年、岩石声发射、伊利石结晶度等矿物古温标,但他们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本文针对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古温标在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不同受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下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型和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的热演化特征,得到了自由基浓度与时间-温度(TTI)的定量关系;由此建立了自由基浓度(N)与时间-温度(TTI)的定量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塔里木盆地TZ12井的热历史研究。依据自由基浓度古温标模拟得到的TZ12井区奥陶纪时期的古地温梯度为3℃/100m左右,该结果与前人对该地区热史研究的结论及本研究中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的结果相一致。对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系的热史恢复,最好是多种古温标并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精确地恢复有机质的热演化史。  相似文献   
766.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2008年8月,对象山港全港海域设立的13个采样站位采集的调查资料,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的组成,以及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显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不同采样站位之间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差异皆高度显著(P0.01)。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13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致可分为3组。根据所调查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逐渐由一种或几种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767.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形成了以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为主体的正向碰撞带和以"三江"造山带为主体的斜向碰撞带,二者之间的现代分界线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剑川盆地是目前已确定的、位于斜向碰撞带最南端的始新世盆地。通过对盆地西缘4条剖面的详细沉积学研究,发现盆地充填过程分为2个阶段。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37~34 Ma)之前的充填物源自盆地西南侧,由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火山活动之后的充填物源自盆地北西侧,形成冲积扇扇根、扇中亚相。结合盆地充填期间西侧基底构造变形特点,认为剑川盆地为始新世前陆盆地。始新世期间,剑川盆地与藏东、藏北诸多始新世前陆盆地一样,可能属于正向碰撞带的一部分,其与斜向碰撞带之间的界线位于剑川盆地以南。由于印度地块持续向北迁移,挤入到欧亚大陆内部,导致斜向碰撞带逐渐向北生长。  相似文献   
768.
2001—2002年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2001年4月-2002年4月,利用生态学方法对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进行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34属60种,枝角类3属3种,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虫.浮游动物的群落构成小型化趋势明显,因为体长不足0.6 mm的小型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在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中所占比例合计高达57.1 %.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总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即湾外大于湾内,外侧大于内侧,东部大于西部.总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周年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高峰位于高温季节的8-9月,低谷位于冬季2月.调查期间柘林湾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年均总个体数达15.8×103 ind/m3,生物量达227.8mg*dW/m3.在单一调查年度内,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份,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则表现为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769.
徐闻珊瑚礁区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广东省徐闻珊瑚礁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6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82种、夏季117种、秋季119种、冬季141种,其中硅藻门67属252种,甲藻门5属8种,蓝藻门1属2种.优势种共有37种:春季8种、夏季7种、秋季9种、冬季13种,几乎全为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群落结构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ric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奇异菱形藻Nitxschiaparadoxa,f rhombu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四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24种,全为硅藻,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42-6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56-0.310,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4.02和0.59,物种非常丰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35-12.87)×104cells/L之间,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属双峰型变化,但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叶绿素α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细胞密度、叶绿素口含量与各营养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春、夏、秋3季的营养限制因子,P为冬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在南北方向上,4个季节活性磷酸盐在各断面的含量依次均为B>D>A>E>C,这可能与该海区的流场特征及海底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770.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9月第十二次中韩黄海环境联合调查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整理而成,并与2006年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居首,软体动物次之。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数基本上呈现沿岸高,黄海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调查海域东北部的B3站位是相对稳定的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值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7个群落,以临近长江口的群落Ⅶ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靠近中国沿岸的群落的生物量组成与临近韩国的群落显著不同。中国与韩国的部分近岸海域均受到一定的人为扰动,但未发现有相互污染的情况。除群落Ⅳ和群落Ⅵ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较低外,其它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尚可,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