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706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针对SAR干涉点目标分析技术在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中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气延迟效应的问题,采用邻域差分的思想来减弱差分干涉相位中的自相关影响。采用附加距离限制的Delaunay三角网进行PS基线网络的布设,可以有效剔除距离较长的基线边和低质量的PS点目标,并利用邻接矩阵对PS基线网络中的重复边进行检测与删除,以提高程序的计算效率。首先利用模拟数据对程序的有效性与正确性进行验证,然后以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太谷-祁县段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07~2016-02的8景TerraSAR数据进行实例分析,获取的高铁沿线形变与已有地裂缝调查资料和野外实地考察资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PS基线网络在线性工程形变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2.
综合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和震后应急地震观测台站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并对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从彭灌杂岩南缘开始破裂,主震及其余震破裂带长约350 km,在大部分区域宽约20~30 km,其宽度和空间形态沿破裂带显示了强烈的分段和非均匀特征.坚硬的彭灌杂岩对余震的非均匀性分布和汶川地震复杂的破裂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松潘—甘孜地块中地壳低速层顶部为底边界,余震主要分布在4~24 km深度范围内的龙门山东缘上地壳高速层内.余震深度分布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以及汶川—茂汶断裂在20~22 km深度合并为剪切带的特征.小鱼洞到理县方向存在一条长度超过60 km的垂直于龙门山走向的余震分布条带,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这是坚硬的彭灌杂岩体底部在长期应力积累作用下发生破裂的反映,并成为汶川地震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3.
银川盆地深地震断层的三维透射成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三维地震透射成像技术在活断层探测中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的评价,在银川盆地中北部布设了一个三维地震透射台阵,利用该台阵获得的基底初至折射波和莫霍界面反射波资料,采用有限差分反演、时间项反演和连续速度模型反演方法,对台阵区域基底及上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呈东西浅、中部深的界面形态,且西陡东缓,最深处大致位于芦花台至西大滩一带,埋深达7 km.芦花台断层、银川—平罗断层、黄河断层在研究区内均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速度差异条带,且断层两侧基底及沉积界面埋深存在显著变化.芦花台断层东倾,倾角较陡,延伸至研究区基底之下;银川—平罗断层倾向西,是一条超基底的隐伏断层;黄河断层西倾,延伸深度超过研究区基底.本探测结果证明,初至折射波与莫霍面反射波探测相结合的三维地震透射台阵技术能够给出研究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图像,不仅可以揭示主要断裂的展布位置、浅部空间形态和特征,而且可以揭示断裂向基底之下的延伸状况.  相似文献   
944.
应用NOC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时空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上述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磁内、外源场信息,其中地磁场要素F、D、I第一、第二本征值及相应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第一、第二本征向量所描述的地磁基本场时间变化与CGM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45.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946.
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无线监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是开展地震学综合研究的大型野外观测系统,可根据观测目的布置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连续观测。其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台站工作状况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掌握流动地震仪的工作状态,而人工巡台工作量大,时效性不能保证。流动地震仪器工作状态的监控对于野外流动观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虚拟网络(VPN)技术,通过无线(CDMA/GPRS)通讯方式组成局域网,实现了科学探测台阵总控中心一流动监控中心一观测仪器间的实时通讯,可方便、快速地对大量流动观测台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显著提高了远程仪器维护的工作效率,便于提高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947.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whether long-term trends in the ionosphere are reflected in the amplitude range of the geomagnetic daily variation recorded at ground level. The smooth and regular variation observed in the magnetograms on magnetically quiet days is induced by the ionospheric currents flowing in the dynamo region. So it is likely that trends in the conductivity or in the dynamics of this region could produce changes in the current densities, and consequently in the range of the geomagnetic variation. The crucial aspect is how to separate the changes produced by the geomagnetic activity itself, or by secular changes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from the part of the variation produced by factors affecting trends in the ionosphere, which could have an anthropogenic origin. To investigate this, we synthesized for several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the daily range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the quiet-time, near-Earth magnetic field, and finally we removed the synthetic values from the observed ranges at those observatories. This comprehensive model accounts for contributions from Earth's core, lithosphere, ionosphere, magnetosphere and coupling currents, and, additionally, accounts for influences of main field and solar activity variations on the ionosphere. Therefore, any trend remaining in the residuals, assuming that all the contributions mentioned above are properly described and thus removed by the comprehensive model, should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other sources. Results, based on series of magnetic data from observatories worldwide distributed, are presented. Trends in the X and Z components are misleading, since the current system changes in form as well as in intensity, producing changes of the focus latitude in the course of a solar cycle and from one cycle to another. Som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long-term trends in the Y component between the real and modelled ranges, suggesting that other non-direct solar causes to the amplitude changes of the solar quiet geomagnetic variation should not be ruled out. Nevertheless, the results also reflect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way that the comprehensive modelling accounts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solar activity on the range of the daily geomagnet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   
948.
949.
基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阵列侧向测井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阵列侧向测井反演受给定初值影响的问题,将阵列侧向测井反演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差分进化反演的新方法。在30次随机计算中改进差分进化算法与差分进化算法相比,其寻优成功率可以达到93.3%,平均进化代数为差分进化代数的1/8,其最优适应度也仅为差分进化最优适应度的一半。通过对阵列侧向模型进行反演计算,表明该算法满足电测井反演的需求。改进差分进化方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优化方法反演结果对初值的依赖性问题。  相似文献   
95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部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 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 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地震破裂从震中开始向北东方向扩展约300 km,震源过程至少长达90 s,平均破裂速度为3.4 km/s;整个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持续时间50 s,破裂长度约110 km,破裂传播的平均速度为2.2 km/s,后段持续时间约40 s,长度约190 km,平均破裂速度为4.8 km/s.这意味着地震过程的后期似乎发生了超S波破裂,而且后段很可能为前段动态触发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