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90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本文介绍了一套适用于甘肃及邻近地区计算机编目系统软件,经试运行表明,该软件可完全取代目前的人工编目工作,并有较人工编目快速、精确之特点。在软件研制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其它地区计算机编目软件的优点,并使之具有自己的特色,更适合西北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472.
岩石断裂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N-t,φ-t,E-t,A(t)-t曲线,并结合读数显微镜实测观察,可较准确地判定开裂点。在计算大理岩临界应力强度因子时,考虑了裂纹扩展长度的影响.导出了低脆性岩石N-K_1关系的一般表达式,并与Harris公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声发射事件数与裂纹扩展长度增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3.
不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龚平  曾心传 《地震研究》1990,13(1):19-28
本文中,笔者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并用华南和台湾地区的部分地震资料作统计验证。  相似文献   
474.
王芳  郄秀书  崔雪东 《大气科学》2017,41(6):1167-1176
利用2005~2014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位置和强度资料,分析了近10年西北太平洋地区228个TC中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年际变化呈震荡分布,夏半年闪电活动比冬半年强,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2:00(地方时,下同),谷值出现在06:00。闪电密度呈三圈分布结构,内核区和外雨带区闪电密度较高,内雨带区最低;闪电密度空间不对称分布,最高值出现在TC南侧。TC强度改变时,内核区闪电密度随TC不同强度等级的分布与外雨带区不同。TC内核区闪电活动较外雨带区强,内核区和外雨带区的闪电密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TC快速增强和强度一般变化时;快速增强过程一般发生在中等强度的TC中,而快速减弱过程一般发生在强度较强的TC中。TC快速增强前后,内核区闪电活动变化比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明显,表明内核闪电活动较全部TC闪电和外雨带区闪电能更好的指示TC的快速增强。  相似文献   
47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bined use of multispectral/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LiDAR data for habitat mapping across parts of south Cumbria, North West England.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tegrated spectr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pansharp QuickBird multispectral/AISA Eagle hyperspectral imagery and LiDAR-derived measures with object-based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s and ensemble analysis techniques. Using the LiDAR point cloud data, elevation models (such as the Digital Surface Model 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 raster) and intensity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directly. The LiDAR-derived measures exploi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Canopy Height Model, intensity an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i.e. mean, maximum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hese three LiDAR measures were combined with spectral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pansharp QuickBird and Eagle MNF transformed imagery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experiments. A fusion of pansharp QuickBird multispectral and Eagle MNF hyperspectral imagery with all LiDAR-derived measures generated the best classification accuracies, 89.8 and 92.6%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were generated with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Random Fore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respectively. The ensemble analysis of all three learning machine classifiers for the pansharp QuickBird and Eagle MNF fused data outpu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combining either ver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ultispectral or hyperspectral imagery with LiDAR data for habitat mapping.  相似文献   
476.
席楠  李小军  杨天青 《中国地震》2021,37(1):185-196
针对地震烈度速报工作中快速评估大震断层破裂方向的需求,使用我国西部多个地震的观测资料,根据有限移动源理论,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探讨了震中一定范围内台站初始P波参数的方向差异特征,提出一种利用初始P波快速判定地震破裂断层方向的方法。并通过断层距模型和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最优拟合参数以确定地震断层破裂方式。通过实际震例对比分析了根据所提方法获得的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断层破裂分布的吻合度,证实了方法的可用性。本研究为利用地震实时监测资料快速进行地震断层破裂方向判定提供了新思路,可为地震烈度速报中破裂方向的快速判定和动态修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7.
选取宝昌地震台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外MS≥5.0地震震级资料,将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网站公布的标准震级进行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并从震级、震中距、震中方位、震源深度等方面讨论了宝昌地震台面波震级存在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8.
介绍了2006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和系统改造情况。  相似文献   
479.
介绍了2004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概况。  相似文献   
480.
利用2009-2013年上海市加密观测自动站降水资料和110报警信息资料,对上海市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地理分布特征、概率分布特点的同时,找出降水极端性与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对应关系,以及110报警次数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动站1 h雨量≥30 mm、≥50 mm和3 h雨量≥50 mm、≥100 mm的5 a累计频数的大值区基本集中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郊区次数明显减少,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 h雨量≥50 mm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少的为3 h雨量≥100 mm的情况。2)从不同降水强度的发生概率分布来看,郊区弱降水发生概率大于市区的,市区强降水(1 h雨量≥25 mm)发生概率大于郊区的。3)对流降水情况下,降水累积概率为1%时,对应的1 h雨量市区为63.6 mm、郊区为58.7 mm,接近暴雨红色预警标准;对应的3 h雨量市区为90.8 mm、郊区为86.8 mm,较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阈值小。4)报警次数与降水量的关系:1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mm时,报警次数变化不大,基本在10次以下;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 mm时,报警次数逐渐增多,大部分在20次以上;当1 h雨量≥60 mm(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3 h雨量≥80 mm(未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时,报警次数明显增多,基本超过30次,最多达100次以上。从报警次数的角度来看,暴雨红色预警的3 h标准设定为80~90 mm更合适。2当逐1 h和逐3 h雨量不是很大、但累积降水量较大(特别是累积降水量超过100 mm)时,报警次数急剧增多,很多超过100次,说明报警次数还与降水的持续时间有关。3当累积降水量、逐1 h和逐3 h雨量都增加时,报警次数增加最快。4报警次数的极值并非都出现在逐1 h和逐3 h雨量大值时,在1 h雨强不是很强,但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的时候,也十分容易出现报警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