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736篇
地球物理   452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35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41.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 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 km高度上热层大气质量密度大幅度上升, NRLMSISE 00模式预测值与此相比有很大差别;暴时大气密度的增大存在昼/夜半球不对称性:白天强于夜晚,且白天随纬度的分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图像,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中低纬区(10°N ~50°S)大气密度增大较强,并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分别位于0°和45°S,另外在极区也出现大气密度扰动的局部极大,而在夜晚,大气密度变化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在赤道低纬区大气密度增大较强;互相关分析表明,中低纬区大气密度变化滞后于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3~7 h,滞后于环电流指数(SYM H)0~3 h,与二者存在很强的相关,表明极区焦耳加热和赤道环电流过程对暴时热层大气密度扰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2.
大地电场变化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理了中国大陆地区嘉峪关、昌黎、崇明、蒙城、兴济、宝坻和阳原等7个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应用最大熵谱方法研究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地电暴等谱成分的特征. 结果表明,大地电场日变化主要是12 h的半日波成分最强, 24~25 h的全日波和8 h周期成分次之; 地电暴是在大尺度空间同步发生的,其谱值高于日变化谱值约2~3个数量级,主要以较长周期成分为主. 这一结果初步解释了大地电场变化的主要谱成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3.
淮北地区一次强风暴的弓形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娟  宋子忠  项阳  卢海 《气象》2007,33(5):62-68
2005年7月16日淮北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风暴天气过程。主要使用新建成的阜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辅以天气图、本站高空观测、地面观测资料,对此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以灾害性大风为主、有雨暴相伴随、局部还有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影响系统是一条中-β尺度的弓形飑线回波带。弓形回波带是由更早些时间出现的弧形的阵风锋触发而成的。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加强了对流云体中的下沉气流和低层出流,形成阵风锋。在如何综合应用如此丰富的雷达产品做好临近预报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4.
On the afternoon of 3 July 2004 in Hyytiälä (Juupajoki, Finland), convective cells produced a strong downburst causing forest damage. The SMEAR II field station, situated near the damage site, enabled a unique micrometeorological analysis of a microburst with differences above and inside the canopy. At the time of the event, a squall line associated with a cold front was crossing Hyytiälä with a reflectivity maximum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ll line. A bow echo, rear-inflow notch, and probable mesovortex were observed in radar data. The bow echo moved west-north-west, and its apex travelled just north of Hyytiälä. The turbulence data were analysed at two locations above the forest canopy and at one location at sub-canopy. At 1412 EET (Eastern European Time, UTC+2),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wind speed increased and the wind veered, reflecting the arrival of a gust fro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due to turbulent mixing,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due to cold air flow from aloft and aerosol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due to rain scavenging.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 (< 10 nm) was detected, supporting the new particle formation either from cloud outflow or due to rain. Five minutes after the gust front (1417 EET), strong horizontal and downward vertical wind speed gusts occurred with maxima of 22 and 15 m s?1,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the microburst. The turbulence spectr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were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turbulence spectral theory.  相似文献   
145.
黄艳芳 《湖北气象》2007,26(1):73-77
使用常规地面和高空原始报文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对2004年4月29日出现在武汉天河机场临近的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雷暴天气,前一次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后一次为超级雷暴单体天气过程;高空槽、冷锋、中尺度低值系统是当天两次强雷暴天气的触发机制;低空深厚湿层(水汽丰富)、高低空存在急流强风带对当日飑线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有利,强的不稳定层结、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以及上层干、下层湿的湿度层结对当天超级雷暴单体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6.
尚可政  孙黎辉 《中国沙漠》1998,18(3):239-243
春、夏季甘肃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次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之间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前二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负相关最好,时间过远或过近,相关性反而较差。利用前期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可以较好地预报出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多寡。  相似文献   
147.
黄光庆 《地理学报》1998,53(3):216-227
香港是受台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项研究是根据近岸及浅海地区沉积物的特征性来分析和获取全新世的时期的台风暴潮信息。根据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发现有5种类型的沉积层:粉砂质粉土、砂质粒序层、水平或波状层理层、贝屑富集层和含贝屑粉砂层,其中后4种类型与台风暴潮有关。根据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上部深度的高磁化率层可能与台风暴潮对现代受污染沉积物的改造致使新老沉积物的混合所致。有孔虫分析显示,风暴沉积层  相似文献   
148.
Tomographic imaging provides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obtaining imag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at polar latitudes. The method, which involves monitoring radio transmissions from the 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t a meridional chain of ground receivers, has particular potential for complementing temporal measurements by other observing techniques such as the EISCAT incoherent-scatter radar facility.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are presented here from a two-week campaign in November 1995 that show large-scale structuring of the polar ionosphere. Measurements by the EISCAT rada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technique and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f the plasma electron and ion temperatures. The dayside trough, persistently observed at high latitudes during a geomagnetically quiet period but migrating to lower latitudes with increasing activity,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ship to the pattern of the polarcap convection.  相似文献   
149.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50.
华北北部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景涛  郑明倩 《气象》1998,24(2):39-44
使用内蒙古中西部72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历史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包括黑风暴的地理分布、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年变化、旬变化、日变化等时间变化特征和强度变化;讨论了形成上述变化特征的气候成因。得到如下结论:内蒙古中西部是黑风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最大中心位于内蒙古中部的朱日和;黑风暴的时间变化特征显著;强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