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333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许亚吉  杨晶琼  秦敏 《中国地震》2020,36(1):105-114
选取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方法分别计算云南3个区域的介质品质因子Q_0值。根据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的区域性差异,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分析了47个台站的单台M_L震级偏差情况。结果显示:云南属于低Q_0值地区,区域性差异明显。位于云南西部区域1的Q_0值相对较高,为251. 3;东部的区域3的Q_0值次之,为216. 9;中部的区域2的Q_0值最低,为102. 6。Q_0值越小的地区,S波衰减程度越大,单台震级偏小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也就越多。同一地区的台站在测定相同区域内的地震时,虽然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程度相近,但由于受到各台站场地不同增益作用的影响,其单台震级偏差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52.
本文基于2022年8月四川盆地104站逐时温度、降水数据和1971—2021年历史同期数据,及EC、CMA GFS、CMA MESO模式的2 m气温预报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分析了此次极端高温过程的特征及预报误差。结果表明:①2022年8月四川盆地极端高温过程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有87.5%站最高气温超过该站历史同期极值,且高温最强盛时段较历史同期明显推后。②2022年8月最高气温分布为东高西低,最高气温与历史同期极值差分布则相反,其中最高气温随站点海拔增大而减小,而极值差则随站点海拔先增大再减小。另外,受热岛效应影响,极值差大值站点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附近。③高温期间,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值高、距平大,且累计降水量和雨日数也明显低于历史同期。④相较而言,EC模式的预报优势主要在盆地低海拔地区。而CMA MESO模式在盆地周边陡峭地形区域的平均绝对误差则更小。另外,EC模式预报的最高气温峰值出现时间更接近于实况,而CMA MESO模式预报高温持续日数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853.
陈章立 《地震》2020,40(1):1-10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 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 mb(mB), 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 “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 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 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 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 不同震中距、 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 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 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 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54.
ABSTRACT

Flow–duration curves (FDCs) are essential to support decisions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ir regionalization is fundamental for the assessment of ungauged basins. In comparison with calibrated rainfall–runoff models, statistical methods provide data-driven estimates representing a useful benchmark.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he interpolation of FDCs from ~500 discharge gauging stations in the Danube. To this aim we use total negative deviation top-kriging (TNDTK), as multi-regression models are shown to be unsuitable for representing FDCs across all durations and sites. TNDTK shows a high accuracy for the entire Danube region, with overall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values computed in a leave-p-out cross-validation scheme (p equal to one site, one-third and half of the sites), all above 0.88. A reliability measure based on kriging variance is attached to each interpolated FDC at ~4000 prediction nodes. The GIS layer of regionalized FDCs is made available for broader use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855.
厄特弗斯效应改正值的精度是影响海洋重力测量精度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其改正精度,提出采用航迹线拟合、合理的航向角和航速计算以及厄特弗斯改正值滤波,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6.
任梦依 《地震》2018,38(2):157-166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 利用1931年至2010年历史地震数据, 时限取80年, 时间间隔取10年, 构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 估计龙门山地区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 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服从具有有限上界的Weibull分布, 震级上限为8.3, 未来20年、 50年、 100年龙门山地区的强震重现水平分别为7.9、 8.1、 8.1。 起始年由1930年至1933年逐年平移, 时间间隔不变, 震级上限及强震重现水平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到0.2级, 表明本文构建的龙门山地区广义极值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可为地震区划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7.
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在不同版本的目录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均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史料的收集,查阅更大范围的史志、地方志,详细分析了史料中此次地震造成的震害情况。对黔江-咸丰地震进行实地考查,并通过对西南山区近年来几次地震的对比分析,从震害角度、地震烈度图不同烈度面积的角度,进一步讨论震中烈度的可能性。采用多种方法对地震震级进行估算。但黔江-咸丰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确定依然是个难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58.
分区量规函数在河北地震台网近震震级测定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河北地震台网2008—2016年记录的1 714个ML≥0.1地震,采用分区量规函数(新量规函数)重新计算并对比分析ML震级。实际结果表明,采用新旧量规函数计算得到的近震震级一致性较好,ML震级偏差在±0.1的地震共1 556个,约91.8%,且抽样地震近震震级均值和标准方差更小。因此,使用分区量规函数,河北地震台网近震震级测定精度和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859.
内蒙古地震台网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转换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2008~2015年11月116次M_L≥3.8地震资料,重新测定近震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基于1范数线性回归(SR1和SR2)和2范数正交回归(OR)方法建立M_L与M_S间的转换关系。同时,对每个点采用高斯随机扰动后发现,高斯扰动前后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变化不大。结果显示,正交回归方法(OR)得到的曲线,均方根误差最小,为最佳拟合曲线,转换关系式为M_(S,内蒙)=0.96M_L-0.10。郭履灿震级转换关系M_S=1.13M_L-1.08与本文得到的转换关系存在明显系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区域构造特征差异所致。M_(S,内蒙)值明显大于M_(S,经验)值,平均差值为0.23,建议使用重新矫正的M_L与M_S转换关系式,M_(S,经验)与M_(S,内蒙)差值数量分布情况显示,差值为0.2~0.3的地震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60.
Using 116 earthquakes over M_L3.8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from 2008 to 2015, the local earthquake magnitude M_L and surface wave magnitude M_S are remeasured. Based on norm linear regression(SR1 and SR2) and norm(OR) orthogonal regression method, we established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_L and M_S. The results were tested with Gaussian disturba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rthogonal regression method(OR) result has the best fitting curve, and the conversion relation is M_S=0.96 M_L-0.1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result and Guo Lücan's(M_S=1.13 M_L-1.08) may be caused by regional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M_(S Inner Mongolia) valu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_(S empirical) value, with an average difference of 0.23, the difference distribution of empirical relation and the rectified relation is in the range of 0.2-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