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51.
利用120#燃料油分散液和消油剂处理的乳化液测定海胆急性毒性和慢性DNA损伤及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确定消油剂处理的120#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消油剂单独使用对海胆的影响微乎其微,经消油剂处理的燃料油乳化液中的多环芳烃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分散液中的质量浓度;乳化液和分散液对海胆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h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2.03g/L和29.15g/L;DNA损伤研究表明,乳化液处理的海胆肠细胞彗星拖尾情况比同质量浓度分散液中拖尾情况更加严重;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比分散液中更低,表明乳化液的急性毒性更大,所造成的DNA损伤更加严重。结果提示消油剂的使用会增大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2.
张翼  穆军  冯妍  阎松 《海洋与湖沼》2014,45(1):183-188
以提取自东海海域两种鲨鱼(尖吻鲭鲨和噬人鲨)鳃耙组织的总DNA为模板,对其真菌菌群rDNA的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电泳图谱中的7条主要条带经过二次PCR扩增后进行了克隆测序。NCBI-BLAST比对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尖吻鲭鲨鳃部真菌菌群的优势种来自四个分类单元,其中一个来自青霉属,三个来自曲霉属;噬人鲨鳃部真菌的优势种来自四个分类单元,其中一种来自青霉属、两个来自梗孢酵母属、一个来自枝顶孢属;青霉属为两种鲨鱼鳃部共同的优势菌;另外DGGE指纹图谱显示还有种类较丰富的劣势菌存在。数据库检索显示多数真菌分类单元具有较好的产生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力。该PCR-DGGE分析揭示鲨鱼鳃部栖生有较丰富的真菌类群,它们的代谢产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3.
为检测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菊酯类农药等污染物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s)的基因毒性及其危害程度,作者首次使用醚菊酯对日本囊对虾进行毒理实验,将日本囊对虾分为6组进行不同剂量的处理,采用彗星实验分析技术对处理培育25 d的日本囊对虾DNA损伤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Comet Score 1.5分析软件对实验图谱进行拖尾率、尾长、彗尾DNA相对含量、尾距、Olive距等DNA损伤指标的统计分析,在对各指标分别建立一元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又通过SPSS软件进行判定分析,筛选影响作用更大的检测指标,建立了多参数的多元回归方程。实验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日本囊对虾各实验处理组肝胰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检测指标与处理浓度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处理浓度递增,各检测指标都呈规律性的增长趋势。回归分析和相关系数表明:各检测指标与处理浓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多项式回归方程(P0.05)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5)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有效地推断醚菊酯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54.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 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  相似文献   
155.
利用彗星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下,Cd2+和Hg2+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血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50、100和200μg/L Cd2+胁迫14天不能造成四角蛤蜊血细胞DNA损伤.10、20和40μg/L Hg2+胁迫均能明显损伤血细胞DNA,并且DNA损伤程...  相似文献   
156.
针对1种典型的酸性、高有机质含量类型土壤-红树林土壤,从DNA产量、DNA纯度、土壤腐殖酸类物质的提取量以及DNA提取物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反应的敏感度等方面比较了不同提取缓冲液对土壤DNA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提取缓冲液所获得的土壤DNA产量及纯度均较低;PVP (polyvinylpyrrolidone)提取缓冲液所获得的土壤DNA产量较高,但土壤腐殖酸类物质的提取量亦远高于其他提取缓冲液;酸性SDS提取缓冲液及PVP提取缓冲液所获得的土壤DNA提取物即使稀释到10-3量级亦不能获得目的基因PCR扩增条带.PVPP(polyvinylpolypyrrolidone)提取缓冲液及CTAB(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PVPP提取缓冲液所获得的土壤DNA产量较PVP提取缓冲液低,但其纯度较高,并且其纯度随提取缓冲液中PVPP浓度的升高而提高;当2%PVPP提取缓冲液及CTAB+PVPP提取缓冲液所获得的土壤DNA提取物分别稀释到10-2及10-1量级时,均能获得PCR扩增条带.综上所述,酸性提取缓冲液及PVP提取缓冲液不适用于酸性、高有机质含量类型土壤DNA的提取,而2%PVPP提取缓冲液及CTAB+PVPP提取缓冲液均能提高此类土壤DNA的提取品质.  相似文献   
157.
DNA barcoding is a new method for biological taxonomy, offering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species from fragments in any life-history stage.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and P. japonicus are two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species. Pleuronichthys japonicus has never been found previously in China. However,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both species using DNA barcoding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and cytochrome b.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1)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the DNA barcode ...  相似文献   
158.
以三亚外海的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珠富集法开发19个适用于红鳍笛鲷的微卫星DNA标记,其中16个为多态性标记,等位基因数为2~11,期望杂合度为0.242~0.896,观测杂合度为0.156~1.000,Ler 14、Ler 29、Ler 49等3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031),Ler9-Ler18、Ler12-Ler19、Ler46-Ler47、Ler46-Ler49、Ler18-Ler50、Ler14-Ler51等6对位点间检测到明显的连锁(P<0.05),Ler29、Ler13、Ler49、Ler19、Ler24、Ler25、Ler14、Ler51、Ler18、Ler9等10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0.5],Ler47、Ler12、Ler15、Ler46等4个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  相似文献   
159.
介绍Lecai DNA003型电子水准仪在西煤东运煤炭基地三等水准测量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实际作业经验对仪器的不足之处讨论了解决办法,以提高工作效益。  相似文献   
160.
The need for quantitative molecular methods is growing in environmental, food, and medical fields but is hindered by low and variable DNA extraction and by co-extraction of PCR inhibitors. DNA extracts from Enterococcus faecium, seawater, and seawater spiked with E. faecium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ere tested by qPCR for target recovery and inhibition. Conventional and novel methods were tested, including Synchronous Coefficient of Drag Alteration (SCODA) and lysis and purification systems used on an automated genetic sensor (the Environmental Sample Processor, ESP). Variable qPCR target recovery and inhibition were measured,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arget quantification. An aggressive lysis method that utilized chemical, enzymatic, and mechanical disruption enhanced target recovery compared to commercial kit protocols. SCODA purification did not show marked improvement over commercial spin columns. Overall, data suggested a general need to improve sample preparation and to accurately assess and account for DNA recovery and inhibition in qPC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