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脱落前硅藻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卵形藻(Cocconeisspp.)和舟形藻(Naviculaspp.)为主要种类。同时发现一株可疑致病菌,初步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水质等相关因子与鲍苗脱落无直接关系,而硅藻很可能是致病菌的“载体”,整个附着膜微环境与鲍苗存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2.
曾祥波  黄邦钦 《海洋学报》2008,30(6):140-146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于营养盐添加的影响,迅速形成了以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优势种的藻华,生物量(叶绿素a)从实验初始7月6日的1.45μg/dm3迅速增加到7月8日的29.80μg/dm3,随后消退。镜检和光合色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一直以此硅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在藻华峰值(7月8日)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1.0/d)且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也逐渐增加,7月7日时达到0.86/d,显示有57%以上的浮游植物现存量被摄食。7月8日后,水华迅速消退,摄食率除13日外,均大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急游虫(Strombidium sp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p.)等无壳纤毛虫、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及砂壳纤毛虫等组成,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迅速作出了反应,各类群的丰度在水华峰值后的7月9日均几达最大值,水华后期(11日)大型的无壳纤毛虫达最大值。小型浮游动物的这种组成及变动特点是其保持较高摄食率及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促进藻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中国南海62个站位表层沉积硅藻的分析,查明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热性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近岸广布种。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根据表层沉积硅藻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划分6个硅藻组合带,各组合分别反映不同的海洋环境,其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为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与南海相邻海区硅藻种类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中国东海海域、太平洋东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04.
西湖硅藻对桡足类浮游动物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从杭州西湖筛选分离的两种淡水硅藻,即尖针杆藻Synedraacus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palea对西湖两种淡水浮游桡足类,即近亲拟剑水蚤Paracyclopsaffinis和大尾真剑水蚤Eucyclopsmucrroides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密度的硅藻培养液(1.2×104~5.4×104个/cm3)中培养的桡足类动物,其卵的孵化率比生活在自然水体中的有明显降低,并发现该密度的实验硅藻对其摄食者——桡足类的母体也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该实验结果与已报道的某些海洋硅藻对海洋桡足类存在毒害作用的结果,对水域生态系食物链(网)中硅藻作用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对水域生态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5.
在厚度为369cm的台错TT-1剖面中,共采取连续样品156个,单样平均厚度仅为2.36cm,使之成为一个理想的进行高分辨率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样品的硅藻研究,以及全部样品的孢粉和介形虫化石分析鉴定,本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①结合铀系不平衡法获得的准确可靠定年数据,本文重建了西藏台错古湖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从万年尺度上,台错在>32.60~26.15ka BP间的6.45ka间长期处在潮湿、湿润的环境之中;在26.15~4.50ka BP的21.65ka间,气候则以偏干和寒冷为大背景;在4.50ka BP,沉积记录终断,表明湖泊干枯消失。从百年-千年尺度上,厘定出台错自22.70ka BP以来,经历了明显的寒冷气候事件8起,湿润气候事件3起,以及气候颤动事件2起,从而更加详尽地描述了台错在18.2ka中经历的19个古环境、古环境演变阶段。②首次发现了两种硅藻的新化石种--西藏胸隔藻属新种Mastogloiatibetica Li et Wei和西藏桥弯藻属新种Cymbellataicuonensis Li et Zheng。③首次在西藏境内大量发现了Cyprideis torosa(结节正星介)和C.littoralis(滨海正星介)。本文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及青藏高原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来自高原内部的全新精细记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硅藻碳酸酐酶对石灰岩岩溶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金属酶,催化CO2的水合反应。硅藻分泌的碳酸酐酶能促进石灰岩的溶蚀。对硅藻碳酸酐酶在石灰岩岩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硅藻碳酸酐酶在生物岩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为深入研究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方晶  胡克 《第四纪研究》2007,27(5):797-805
在辽东半岛东部的大孤山一带,面向海岸平原的沟谷埋藏泥炭十分发育。通过对11个沟谷进行钻孔调查,确认了在被切割的丘陵台地的沟谷中,埋藏泥炭广泛地发育在海拔\{2~\}10余米的不同高度; 并对钻孔样品做硅藻分析,明确了基底海拔高度在\{4~\}2m的泥炭层之下的沉积物为海生种硅藻占优势的海相层,因而取得了海水广泛侵入大洋河平原并直达沟谷深处的微体古生物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对3个代表性的小沟谷平原从沟头到沟口连续钻孔取样以及地质剖面分析,研究沟谷埋藏泥炭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表明:沟谷埋藏泥炭是全新世高海面期以后,随着海水的退却而形成的沼泽和湖沼等环境下的溺谷型泥炭; 位于沟谷中沟头位置的海拔4m左右的泥炭底部的标高,大致代表了该区全新世最高海面期海水(平均高潮线)曾达到的位置和高度,其泥炭在沟头开始形成的时期大致代表该区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 研究区约\{6000~\}5500年前达到全新世最高海面,当时海面高度比现在约高出1.7m。  相似文献   
108.
As one of the mélanges i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Yarlung-Zangbo suture zone, the Saiqu mélange in southern Tibe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The age of the Saiqu mélange, however, has been debated due to the lack of reliable fossil evidence in matrix strata. Based on lithological similarities with platform strata in southern Tibet and limited fossils from exotic blocks, previous studies variously ascribed the Saiqu mélange to be Triassic in general, Late Triassic, or Late Cretaceous. Here we report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faunas from the matrix strata of the Saiqu mélange. The new fossils yield a Late Cretaceous age, which is so far the best age constraint for the mélang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s) in Saiqu may be time equivalent to the CORBs of the Zongzhuo Formation in neighboring regions. Thus the Saiqu mélange should be correlated to the Upper Cretaceous Zongzhuo 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 Triassic Xiukang Group,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09.
I~IOXWith regard tO the 5,tudy on the planktonic copeal distributions in the Kuroshio waters ofthe East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a great ~nt of reSearch work has been made by somescholars at home (He and Yang, 1990; Meng et al., 1990; He, 1990; Liu et al., 1991; He etal., 1992; He et al., 1994). HOwever, the most of them were made in a single season, and it isabet abou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distributionand ecological characte…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