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2篇
  免费   3115篇
  国内免费   902篇
测绘学   477篇
大气科学   230篇
地球物理   11652篇
地质学   2785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047篇
自然地理   58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492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560篇
  2014年   655篇
  2013年   708篇
  2012年   693篇
  2011年   736篇
  2010年   699篇
  2009年   978篇
  2008年   721篇
  2007年   784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764篇
  2004年   699篇
  2003年   657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471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97篇
  1997年   386篇
  1996年   380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316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传统数据采集方法严重制约了土壤侵蚀评价实时、快速的要求。文章以福建花山溪流域为例,基于“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式”(USLE)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模型,利用多时效、多光谱的遥感数据,在ERDAS8.5软件平台上,研究提取流域动态最易变化的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证实,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影响土壤侵蚀的基本参数.进而实现对区域流域土壤侵蚀的实时评价。  相似文献   
992.
GPS揭示的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前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产出的GPS观测资料,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源进行计算,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分析了部分震例,探讨了从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初步取得两点认识:(1)7级以上的大地震主要发生在走滑运动量大的活动边界,且与高应变率地块有关,这可以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测判据;(2)GPS基准站连续观测序列中的低频段,地震前6个月或稍长时段有一定的前兆异常出现,这可以作为地震中短期预测判据。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抗震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马玉宏 《地震学报》2002,24(2):200-209
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为出发点,并以我国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防标准的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将现有的设防内容改为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确定设计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的重要性等级3个方面,并分别在每一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的原则、方法和框架,可以直接用来编制规范供抗震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994.
地震前低频事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几种强震前超低频事件的观测证据,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产生和传播机理。初步结果表明,微破裂的集结和断层的破裂起始会出现超低频脉冲,并透射到空气中形成次声波。塑性体的冲击或超临界流体的膨胀比脆性破裂更容易激发(超)低频波,且不伴随明显高频辐射成分。这样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震前“平衡”背景下的(超)低频事件。对实验中破坏前的低频脉冲给出了断裂力学解释。断裂力学的实验和膨胀--扩容理论证明了震前会产生断层的张裂隙,从而为超临界流体提供了运移空间。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突然涨缩会激发(超)低频辐射波。讨论了改进(超)低频事件的观测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995.
两次岫岩震群的特征及其预报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1988年1月、1999年11月岫岩两次震群的性质及序列特征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序列各项特征参数及预测指标都显示出了具有明确意义的预报信息。特别是1999年11月前震序的低b值、低h值及多台小震初动符号和波形特征的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都预示着震源区应力的高度集中和稳定,也为短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此外,前震序列的频度分布的时间结构和能量释放的时间过程也明确显示出“密集-平静-发震”和“增强-减弱-发震”的特点。这种临震预报特征与海域地震前震活动的时空结构和时空过程十分相似。本文还讨论了两震群之间特殊部位发生断层贯通的可能性,并给出震级上限的估计。  相似文献   
996.
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是利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异常的可靠性、有效性、显著性及相互关联性给予不同的权重,以每一异常事件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异常出现的概率,计算了山东地区1977年以来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量,分析了1983年11月7日菏泽Ms 5.9地震前信息量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7.
GIS技术应用于城市防震减灾工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上海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信息系统”,该系统由7个功能模块组合,主要有:地震地质基本信息,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子系统,地震应急决策信息子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维护管理等。介绍了彩红外航片遥感等软件应用技术,并提出此系统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998.
福建省地震重点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以中国地震局关于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 ,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 ,尤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 ,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得到中国地震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地市大力支持 ,已列为福建省“十五”重点项目 ,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999.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zone that ruptured during the mainshock of theM 7.4 Kocaeli (Izmit) earthquake of 17 August 1999 has beenmonitored using S wave splitting, in order to test a hypothesisproposed by Tadokoro et al. (1999). This idea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of the M 7.2 1995 Hyogo-ken Nanbu (Kobe) earthquake, Japan.After the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a temporal change was detectedin the direction of faster shear wave polarization in 2–3 years after the mainshock (Tadokoro, 1999). Four seismic stations were installed within andnear the fault zone at Kizanlik where the fault offset was 1.5 m, about80 km to the east of the epicenter of the Kocaeli earthquake. Theobservation period was from August 30 to October 27, 1999. Preliminaryresult shows that the average directions of faster shear wave polarization attwo stations were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fault strike. We expect that thedirection of faster shear wave polarization will change to the same directionas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reflecting fault healing process. We havealready carried out a repeated aftershock observation at the same site in2000 for monitoring the fault hea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00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actions that have been taken related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s after the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Much variabl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rupture of Chelungpu fault dur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allow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thes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to be carefully examined. To study the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effect on bridge seismic design codes, a two-level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structures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is design code reflects the near-fault factors in the seismic design forces. Finally, a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based on bridge vulnerability, is also developed to assist in decisions for reducing seismic risk due to failure of bridges. Director of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Council, Chinese Taipei, under grant no. SC 90-2211-E-002-0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