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49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3 毫秒
81.
任国玉 《气象科学》1998,18(4):373-380
根据5个代表性台站的温度等级资料,得到了东北科尔沁地区1911-1988年区域平均的温度等级时间变化序列。这个地区冬季温度在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上的变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十分相似,但夏季温度的变化在各种时间尺度上同辽东半岛均存在较显著差异。本世纪科尔沁地区冬季温度和辽东半岛一样出现了明显增暖趋势,而夏季温度的变凉趋势却不如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82.
The sedimen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mud volcano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activity and into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If ambi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re close to the limits of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field, the sedimen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not only limits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but is itself influenced by h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gas hydrates. Located in the Sorokin Trough in the northern Black Sea, the Dvurechenskii mud volcano (DMV) was in the focus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during the M72/2 and M73/3a cruises of the German R/V Meteor and the ROV Quest 4000 m in February and March 2007. A large number of in-situ sedimen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the ROV and with a sensor-equipped gravity corer. Gas hydrates were sampled in pressurized cores using a dynamic autoclave piston corer (DAPC).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DMV suggests a regime of fluid flow at rates decreasing from the summit towards the edges of the mud volcano, accompanied by intermittent mud expulsion at the summit. Modeled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temperatures reveal that the gas hydrates at the DMV are very close to the stability limits. Changes in heat flow due to variable seepage rates probably do not result in changes in sediment temperature but are compensated by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and formation.  相似文献   
83.
Historically colder regions of the North Atlantic had fisheries dominated by only a few fish species; principally cod and capelin. Possible population dynamic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such dominance are investigated by considering how a charmingly simple published multispecies model of the North Sea would react if the system operated at a lower temperature. The existing model equations were modified to describe temperature effects on growth, fecundity and recruitment and the model was rerun based on typical temperatures for the North Sea and a colder syste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otal fish biomass in the colder system increases but the community is more vulnerable to a given rate of fishing mortality. In the colder system, within species density dependence is reduced but relative predation rates are higher. Consequently, intermediate-sized species are vulnerable to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predation throughout their life history and tend to be excluded, leading to a system dominated by small and large species. The model helps to explain how temperature may govern coexistence and competitive exclusion in fish communities and accounts for the observed dominance of small and large species in Boreal/Arctic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84.
分别在室内培养箱、海滨室外跑道池和不同自然海区,通过一次性和半连续添加营养、以及检测海区水质和藻体生长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温度和氮磷比条件下,长心卡帕藻氮吸收速率的变化和氮吸收速率随时间变化,以及栽培该藻的环境生态贡献。小型实验、中试放大和海区规模栽培结果表明:(1)在10—50μmol/L范围内,该藻吸收氮速率随氮浓度增加而增大;(2)当氮浓度一定时,氮磷比在1—50范围内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温度在28℃时氮的吸收速率最高;(4)尽管一次性添加营养实验中长心卡帕藻吸收氮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但是进一步的半连续添加营养实验证实,导致吸收速率下降系底物氮浓度限制,而不是藻本身吸收能力下降,结果还显示卡帕藻具有连续吸收同化无机氮能力;在自然光温度变化和不受底物浓度限制条件下,该藻藻体去除无机氮效率最大维持在0.3μmol/(gFW·h);(5)海南陵水黎安海湾水质数据显示,栽培该藻去除海水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作用显著,其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年贡献为33t氮素。  相似文献   
85.
Dispersion relation, resonant energy transferred, growth rate and marginal instability criteria for the electrostatic ion-cyclotron wave with general loss-cone distribution in low-β anisotropic, homogeneous plasma in the auroral acceleration region are discus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charged particles. Effects of the parallel electric field, ion beam velocity, steepness of the loss-cone distribution and temperature anisotropy on resonant energy transferred and growth rate of the instability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parallel electric field is to stabilize the wave and enhance the transverse acceleration of ions whereas the effect of steepness of loss-cone, ion beam velocity and the temperature anisotropy is to enhance the growth rate and decrease the transverse acceleration of ions. The steepness of the loss-cone also introduces a peak in the growth rate which shifts towards the lower side of the perpendicular wave number with the increasing steepness of the loss-cone.  相似文献   
86.
华北-华东地区高温热浪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丽伟  张杰 《气象科学》2015,35(5):558-564
利用观测站点的日最高气温、土壤湿度旬观测资料以及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北-华东地区高温热浪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s以及1990-2010年为高温热浪次数的高值期,1970s-1980s为低值期。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土壤湿度的3个气候分区,分区内前期(3-5月)和同期(6-7月)的土壤湿度与6、7月份高温热浪次数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同期相关性更显著。在华北-华东北部与中部,5月下旬土壤湿度与6月高温热浪次数、6月上、中旬平均土壤湿度与6月高温热浪次数、7月平均土壤湿度与7月高温热浪次数的相关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87.
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欧亚秋冬温度变化特征和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迪  何金海  祁莉  栾健  蔡波 《气象科学》2015,35(5):534-542
采用气候序列变化趋势诊断和一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法,研究和讨论了2000-2012年和1976-1999年两种年代际背景下全球陆地不同区域的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贡献最大的区域。且该地区在2000年以来秋季年代际增温,而冬季年代际降温。从同期大气环流的配置来看,在对流层低层,秋季西伯利亚高气压年代际减弱,而冬季西伯利亚高气压年代际增强。在对流层中高层,秋季从西欧至东北亚为"高-低-高"的高度场异常分布,纬向环流加强,经向环流减弱,而冬季极地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度场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加深,经向环流加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超前一个季节的喀拉海附近的海冰与欧亚中高纬度秋冬两季温度的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夏季(秋季)海冰减少影响秋季(冬季)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另一方面,夏季(秋季)海冰减少,使得秋季(冬季)从北极至中高纬度大陆的对流层低层水汽含量增加(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弱)导致秋季(冬季)增温(降温)。  相似文献   
88.
华东地区月平均气温统计降尺度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霞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15,35(6):760-768
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使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3种主成分分析(PCA)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59-2008年的华东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分两个时段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加以检验,比较了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华东地区气温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基于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相对于3种PCA方法而言,对单站年际变化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PCA方法应用于统计降尺度时,预报因子的区域选择是影响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时,预报因子中包含温度因子是非常必要的;所试验的4种降尺度方法,对各站点多年平均情况的模拟要好于对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89.
董丹宏  黄刚 《大气科学》2015,39(5):1011-1024
本文利用中国740个气象台站1963~2012年均一化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气温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年或季节变化,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都高于最高温度,且其增温显著区域都对应我国高海拔地区。除了春季,其他季节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的升温幅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最好。同一海拔高度上,最高、最低温度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具有不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二者变化幅度最小;20世纪90年代,二者增幅最大,尤以低海拔地区最为明显。2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较小,而在近十年增幅十分明显;日较差季节变化大:夏季减小,冬季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高、最低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不大,而近20年随海拔高度升高,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几乎都是先减小后增加。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变化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90.
在对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纬向谐波分析的基础上, 对比和讨论了2007/2008年冬季强极涡期间和2008/2009冬季弱极涡期间平流层和对流层不同波数的行星波的变化特征, 特别关注强极涡或弱极涡发生之后, 500 hPa 沿60°N和30°N行星波1波和2波振幅和位相的差异, 以及相应的500 hPa位势场的差异, 进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平流层极涡异常会对东亚有不同的影响, 特别讨论为什么同一种极涡异常, 对我国南北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会不同。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发生异常时, 平流层行星波活动有明显的异常。随着极涡异常的下传, 对流层行星波的振幅和位相也有明显的变化, 而且, 对于不同的纬度带, 其变化又有不同, 表现为:2008年1月强极涡发生之后, 500 hPa行星波1波和2波的扰动都向南伸, 而2009年1月的弱极涡(SSW)期间和之后, 1波和2波的扰动都偏北; 在对流层, 强极涡和弱极涡发生之后不但行星波1波和2波的振幅有所差异, 其位相也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 其位相的差异还随纬度而变化。就同一年(或者说对于同是强极涡或者同是弱极涡)而言, 无论是1波还是2波, 在60°N和30°N附近的扰动相比, 几乎反位相。这样就使得它们的500 hPa 位势场也有明显不同:在东半球, 主要表现为乌拉尔高压和东亚大槽的强度和位置不同。2008年1月强极涡发生之后, 乌拉尔高压和东亚大槽东移, 不利于冷空气向欧亚大陆北部(包括我国北方)的输送, 使这些地区的温度偏高;而2009年1月弱极涡之后, 东亚大槽西退, 利于冷空气向欧亚大陆北部输送, 导致这些地区较冷。对于同一种极涡异常(如2008强极涡或者2009弱极涡)由于南方和北方行星波扰动的位相不同, 对南方和北方冷暖空气的输送也就不一样。所以同一种极涡异常对(我国)南北地区的温度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