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暖季土壤水分对冻土区地表热状况的影响,选取2010-2012年5-9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气象场获取的气象及其活动层数据,分析了表层土壤水分对地表反照率以及土壤热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古拉站暖季表层土壤含水量集中在0.15~0.27之间,地表反照率值集中在0.14~0.24之间,日平均土壤热导率的波动范围在0.9~2.0 W·m-1·K-1之间,土壤热容的波动范围主要集中在0.8×106~1.8×106 J·m-3·K-1之间,而土壤热扩散率则主要集中在0.6×10-6~2.2×10-6 m2·s-1之间.土壤水分对地表反照率影响较大,随着土壤水分的增长,地表反照率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土壤水分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还受到植被生长周期的影响,土壤水分和地表反照率之间的关系在植被枯萎期和生长期有明显的差异性.唐古拉地区土壤热参数也明显受到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热导率、热容和热扩散率都为增大趋势,但是土壤水分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土壤热扩散率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2.
积沙对铁路道碴层反射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藏铁路建成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表沙化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地表积沙入侵路基,填堵和覆盖青藏铁路道碴层,影响了青藏铁路道碴层的反射率。为此开展了积沙对于铁路道碴层反射率影响的研究。为此本文将测量碎石层等粗糙表面的反射率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适用于测量混有流动性材料(如积沙等)的粗糙表面(如铁路道碴层等)的反射率。结果表明:随着铁路道碴层模型积沙覆盖率的增大,铁路道碴层的反射率先减小后增大,当积沙完全覆盖道碴层时,其反射率达到最大。并将该测试方法与ASTM-E1918A标准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天气晴朗、无云、无雾霾且太阳辐射入射量瞬时强度变化<20W·m-2时,两种测试方法计算非常接近,其测量差值0~0.002,综合分析认为在测量带有流动材料的反射率时,采用本测试方法方便可靠。但积沙对道碴层的热流平衡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3.
积雪反照率在全球气候和能量收支平衡模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祁连山地区大冬树垭口站点反照率实测数据对由TM/ETM+得到的反照率数据进行标定, 然后将TM/ETM+反照率数据通过升尺度对MODIS逐日积雪反照率(SAD)产品在晴空条件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 同时, 发展了一个基于MODIS SAD与AMSR-E SWE数据融合并结合Noah积雪反照率参数化方案估算MODIS SAD数据云下积雪反照率的算法, 通过统计分析纠正了云对积雪反照率的影响, 对云下积雪反照率进行了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MODIS SAD产品在祁连山地区的精度要低于大面积积雪覆盖的平坦地区(如格陵兰岛), 其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548和0.0727; 云下积雪反照率估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云覆盖下积雪像元的反照率值, 纠正后的无云MODIS SAD数据与地面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078.  相似文献   
244.
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蒋熹 《冰川冻土》2006,28(5):728-738
冰雪反照率在地气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冰雪面的反射属性以及大气或天空的状况.因此,影响冰雪反照率的因素除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如积雪粒径、密度、含水量、杂质和污化程度等外,云对冰雪反照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冰雪的反照率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最后,评述了利用数值模式及卫星遥感反演方法对冰雪反照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5.
异质性地表反照率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研究现状及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表反照率直接决定了地表能够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是研究气候变化、能量平衡的一个关键参数。遥感为大尺度、连续获取地表反照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测手段。但遥感数据本身的精度限制和反演模型的不确定性,使基于卫星数据反演的反照率产品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的存在又会影响产品的进一步应用。正确的认识这种误差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应用精度,深化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真实性检验就是正确认识卫星反照率产品准确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它是卫星产品从生产到应用的桥梁。虽然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真实性检验工作,但即使是针对同一种卫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验证中所采用的参考值能不能够准确地代表卫星像元尺度的地面真值。地面观测和卫星产品像元之间巨大的尺度差异以及广泛分布的地表异质性,使地面观测并不能直接作为像元尺度真值与卫星产品进行简单的对比。因此真实性检验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独立的过程得到像元尺度真值后与产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进行对比。针对目前真实性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尝试从地面实测数据、尺度转换、验证方式、评价方法及验证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反照率产品的真实性检验现状及挑战。  相似文献   
246.
地面反射率与若干气象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4个代表站1986~1990年地面反射率的实际资料,分析了地面反射率与若干气象影响因子(如气温、湿度、降水和积雪)的关系,进而用回归拟合法得出了几种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地面反射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7.
利用考虑了生物因子(叶面积指数)和环境因子(太阳高度角、表层土壤湿度)影响的地表反照率α动态参数化方案对BATS1e模型进行改进,基于2008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气象及生物因子的连续观测资料,研究α动态参数化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通量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α动态参数化方案后,模型实现了地表反照率α的日、季动态模拟,模型效率系数提高0.65,误差明显减小,使陆气通量交换热力作用的模拟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净入射短波辐射模拟改进最为明显,全年改进量为81772 kJ/m2,占年总辐射的1.7%;表层土壤温度的年均改进量为0.62 K,多数月份的改进量在1 K以上.另外,模型改进实现了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等决定下垫面性质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使各种通量交换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感热和潜热模拟的模型效率系数分别提高0.516和0.1,模拟值对实测值的解释能力在生长季分别提高6%和9%,大于非生长季.  相似文献   
248.
巴丹吉林沙漠不同下垫面辐射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迪  吕世华  奥银焕  赵林 《高原气象》2012,31(3):615-621
利用2009年夏季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的"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典型晴天条件下,巴丹吉林沙漠两种不同下垫面的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地表反射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沙漠反射率为0.33,湖区沙生芦苇反射率为0.23,沙漠反射率大于沙生芦苇反射率。巴丹吉林沙漠两种典型下垫面上,各辐射分量均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即白天大、夜间小。两种下垫面上的净辐射日变化与峰值基本相同,日积分值均约为8MJ.m-2。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地表能量的分配也不相同。沙漠主要以感热通量为主,地表热流量其次,潜热通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湖区以潜热通量为主,感热通量和地表热流量次之。  相似文献   
249.
张果  周广胜 《高原气象》2012,31(4):942-951
基于Noah陆面过程模式,利用内蒙古荒漠草原陆—气通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模拟了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对该荒漠草原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将改善Noah陆面过程模式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感热通量的模拟,但对受水分制约的潜热通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表明准确地模拟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对模拟稀疏植被的感热通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50.
王振海  张武  史晋森  黄建平  陈艳  田磊  向涛 《高原气象》2012,31(5):1424-1431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站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AE-31黑碳仪和2007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M9003积分浊度仪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溶胶年平均散射系数为158.86M.m-1,吸收系数为14.11M.m-1,520nm单次散射比为0.83;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11月;采暖期内日变化呈双峰型,非采暖期内近似表现为单峰型。在沙尘天气条件下,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增大了103.8%和88.5%。结合同期APS-3321粒子谱仪的相关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无论是粒子数浓度还是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