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444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4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01.
An optical closure study on bio-optical relationships was carried out using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matrix operator method developed by Freie Universitt Berlin.As a case study,the optical closure of bio-optical relationships empirically parameterized with in situ data for the East China Sea was examined.Remote-sensing refl ectance(R rs)was computed from the 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 predicted by these bioopt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in situ data.It was found that the simulated R rs was overestimated for turbid water.To achieve optical closure,bio-optical relationships for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coeffi cients for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adjusted.Furthermo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nier and Forand phase fun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adjusted relationship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Petzold phase function.Therefore,before bio-optical relationships are used for a local sea area,the optical closure should b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02.
鳗鲡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较为保守,在58个线粒体基因组中,仅有3个物种存在基因数量的差异。在19个鳗鲡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主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结果支持nad5、nad4和nad2基因作为cox1和lrRNA基因辅助的分子标记。鳗鲡科Anguillidae的20个种(亚种)聚在一起,强烈支持鳗鲡科为单系群(BPP=100)。鳗鲡科下属的3个类群(大洋洲类群、大西洋类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类群)也同时得到有力的验证(BPP均为100)。线鳗科Nemichthyidae和锯齿鳗科Serrivomeridae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后,与鳗鲡科Anguillidae构成姊妹群(BPP=100)。在囊喉鱼亚目Saccopharyngoidei中,宽咽鱼科Eurypharyngidae与囊鳃鳗科Saccopharyngidae聚类(BPP=100),同时,单颌鳗科Monognathidae与月尾鳗科Cyematidae聚类(BPP=100),4个科聚在一支,支持囊喉鱼亚目为单系群(BPP=100)。在囊喉鱼亚目线粒体基因组中,3个物种(吞鳗Eurypharynx pelecanoides、拉文囊鳃鳗Saccopharynx lavenbergi和杰氏单颌鳗Monognathus jesperseni)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16种鳗鲡(细美体鳗Ariosoma shiroanago、短吻颈鳗Derichthys serpentinus、凯氏短尾康吉鳗Coloconger cadenati、鸭颈鳗Nessorhamphus ingolfianus、龟草鳗Thalassenchelys sp.、粗犁齿海鳗Cynoponticus ferox、百吉海鳗Muraenesox bagio、巨斑花蛇鳗Myrichthys maculosus、大吻沙蛇鳗Ophisurus macrorhynchos、几内亚副康吉鳗Paraconger notialis、哈氏异康吉鳗Heteroconger hassi、小头鸭嘴鳗Nettastoma parviceps、弱头鳗Leptocephalus sp.、斑点长犁齿鳗Hoplunnis punctata、尖吻小鸭嘴鳗Facciolella oxyrhyncha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与鳗鲡目线粒体主编码基因的原始排列相比,共享nad6基因的易位。同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构建的系统演化树,强烈支持这16个物种聚为一支(BPP=100)。然而,由此而带来的海鳗科Muraenesocidae、拟鯙科Chlopsidae和糯鳗科Congridae是否为单系群的问题,值得今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3.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已导致京津冀地区出现严重的地面沉降,为了分析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首先利用GRACE-FO数据与GLDAS数据反演出京津冀地区2016—2019年地下水变化时序;然后利用MCTSB-InSAR技术反演出该地区同时段的沉降变化时序。通过试验分别获取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差分变化序列和变化趋势线,并引入非弹性存储系数分析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当地下水迅速升高或降低时,地面沉降速率减小或增大;当地下水持续升高时,地面沉降接近停止。②沉降越严重的区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越强。③由地下水变化引起沉降的能力,随沉降等级升高而变大,且该能力在不同沉降等级中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各项地质工作,完成面积约7.47 km2的土壤化探测量,采集样品1 353个,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了区内Au元素与Cu、Pb、Zn及Ag的关系较之Co、Ni密切,反映了区内金的成矿与老地层有一定的成因联系。通过异常等级的确定,圈定金化探异常9个。并利用地球化学块体方法对区内金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初步认为区内金在构造、地层有利地段是最佳的最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105.
将砂与黏土按不同比例干重量均匀混合制成砂-黏混合土,进行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含砂量和试验围压对混合土初始切线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砂量小于50%时,可以认为混合土初始切线模量与含砂量无关。含砂量大于50%小于80%时,初始切线模量随含砂量增加呈线性趋势增长。通过把含砂量参数引入到初始切线模量中对Duncan-Chang模型进行修正,使修正后的模型能够描述含砂量小于80%时混合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当含砂量超过80%,混合土呈应变软化型,随含砂量的增加,初始切线模量逐渐保持稳定,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变左移,可应用软化模型对其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描述。围压对混合土应力-应变关系有很大影响,在双对数坐标中,随试验围压的增大,初始切线模量呈线性趋势增长。  相似文献   
106.
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粗粒土,其具有压实密度大、良好透水性、抗剪强度高、沉降变形小、不易产生地震液化等优良的工程特性,已被广泛运用于土石坝工程建设中。本文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粗粒土大三轴试验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抗剪强度、变形特性、应力-应变关系特性、试验中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已有认识,提出了笔者一些自己的思考,指出了今后关于粗粒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大量和田玉子料的表皮及玉肉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子料薄片的镜下观察与红外光谱分析,对和田玉子料"肉"与"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子料有以下几种表皮特征:皮色、"汗毛孔"、"砂眼"、裂纹、礓等,玉石内部的特征有礓、杂质、铁花等."皮"与"肉"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汗毛孔"的大小会反映玉质的粗细;"砂眼"说明内部有不稳定矿物,如黄铁矿出现处会在表皮形成凹坑;礓出现则往往内外相通,礓的分布特征与玉料品质相关,如星点分布,则严重影响玉石的均匀性.和田玉中的主要组成矿物透闪石也可能表现为礓,其在结构上与其周边玉石迥然不同,不同矿物种类,如透辉石、方解石亦可形成礓.裂纹出现并不都是缺陷,有时会形成沿裂隙分布的鲜艳皮色.以上这些对应关系对于和田玉子料的鉴定、评价以及设计加工都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当然目前这些还不能表征和田玉"肉"与"皮"的特征以及对应关系的全部,其中对应关系的原因也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8.
最新一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全新世期间的长期增温趋势,综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大陆冰盖面积、大气温室气体和太阳辐射证据来看,这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全新世期间的长期降温趋势,更具有合理性。回顾历史,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发现支持“中全新世大暖期”和“晚全新世降温趋势”的证据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核心的问题为晚全新世加强的人类活动对代用指标或者证据的强烈扰动,使得其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气候变化过程。鉴于目前全新世温度历史争论的核心关键在于晚全新世,因此有必要加强晚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利用对人类活动不敏感的代用指标开展研究,有望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晚全新世温度历史重建结果,为准确认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长期温度变化背景,进而理解期间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并最终客观认识现今面临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查瑞波  黄悦  杜书滢  王培涵  许进鎔 《地理科学》2022,42(10):1788-1798
选取1997―2019年中国香港特区数据,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出入境旅游流产生路径的前因条件以及结果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路径数量上,虽持续简化,但是仍然具有复杂性;② 在核心条件中,所有的单因素均不构成影响的核心条件,中国香港出入境旅游流路径受到多因素组合作用;③ 在前因条件中,“软?硬”关系影响存在差异,硬实力关系对高出入境旅游流起主导作用,软实力关系则对非高出入境旅游流作用较大;④ 在路径国家(地区)中,高和非高出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地区差异;⑤ 在时间层面上,阶段1与阶段2、阶段3路径差异较大,表明时间节点的分割事件对中国香港出入境旅游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0.
刘秀丽  王昕  郭丕斌  熊睿  聂雷  申俊  张静 《地理科学》2022,42(2):293-302
煤炭与水资源相互影响和制约,如何评价煤炭耗水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机制对煤炭和水资源进行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标准的煤炭水足迹测算模型,分析2000—2017年黄河流域煤炭富集区——晋陕蒙煤炭水足迹的时空演变趋势,构建煤炭水足迹压力指数评价区域煤炭和水资源的匹配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煤炭水足迹的驱动效应。结论如下:① 煤炭水足迹总量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主要以原煤和火力发电水足迹为主,山西和内蒙古煤炭水足迹最高,陕西最低。② 研究区整体煤炭水足迹压力指数逐渐增大,由煤–水关系缓和型逐渐演变为煤–水关系制约型,从空间分异来看,山西最大,研究期内均属于煤–水紧张型,陕西次之,内蒙古最小,均由煤–水关系缓和型演变为煤–水关系制约型。③ 影响煤炭水足迹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效应和技术效应,前者对煤炭水足迹的影响逐渐增强,后者对煤炭水足迹压力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各驱动效应空间分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煤炭富集区煤炭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