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大量和田玉子料的表皮及玉肉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子料薄片的镜下观察与红外光谱分析,对和田玉子料"肉"与"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子料有以下几种表皮特征:皮色、"汗毛孔"、"砂眼"、裂纹、礓等,玉石内部的特征有礓、杂质、铁花等."皮"与"肉"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汗毛孔"的大小会反映玉质的粗细;"砂眼"说明内部有不稳定矿物,如黄铁矿出现处会在表皮形成凹坑;礓出现则往往内外相通,礓的分布特征与玉料品质相关,如星点分布,则严重影响玉石的均匀性.和田玉中的主要组成矿物透闪石也可能表现为礓,其在结构上与其周边玉石迥然不同,不同矿物种类,如透辉石、方解石亦可形成礓.裂纹出现并不都是缺陷,有时会形成沿裂隙分布的鲜艳皮色.以上这些对应关系对于和田玉子料的鉴定、评价以及设计加工都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当然目前这些还不能表征和田玉"肉"与"皮"的特征以及对应关系的全部,其中对应关系的原因也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和田玉籽料以其洁白温润博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加之其有限的资源和丰厚的利润,市场上出现的和田玉籽料仿制品也越来越多。介绍了和田玉的分类及外部特征,分析了仿和田玉籽料的两种常用方法——滚料磨圆和染色处理做假皮,从其外形、颜色、硬度、密度和光泽等特征及仪器测试方面,讨论研究了和田玉籽料与其仿制品之间的差异,以达到鉴定和田玉籽料真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电子探针等测试方法,对目前市场上较常见的软玉品种——俄罗斯碧玉进行了分析测试,主要针对其物质组成及颜色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碧玉主要由闪石族矿物组成,颜色较浅的碧玉主要矿物为透闪石,随着颜色加深,矿物过渡为阳起石。俄罗斯碧玉中含有少量碳酸盐矿物,俄罗斯碧玉中常见的黑色点状矿物包体为铬铁矿。俄罗斯碧玉的绿色主要是由于含铁所致,绿色的深浅主要由铬含量决定。  相似文献   
4.
“软玉”这个术语近来饱受非议,非议不仅来自考古文博界,也来自宝玉石界。作为一个术语,“软玉”为何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非议呢?考古文博界的主体认识为:自古至清末文献中没有用过此术语,且该玉料质地并不软。事实上,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要组成的玉料硬度已经超过玻璃和铁器,实际佩戴无磨损痕迹。为何被称呼“软”玉?中国有爱玉、尚玉的传统,且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这一术语的由来,意义重大。通过广泛收集全球相关文献开展分析与研究,发现“软玉”一词最早于1890年出现在日本的一本德语、英语和日语的矿物互译名的书册中。日本作者(Koto)用“軟玉”来翻译英文词“Nephrite”。“nephrite”这个英文单词在西方出现时间大致可以锁定在16世纪或者之后,并于1846年用来描述我国上古玉器的主要矿物组成,这距我国广泛用透闪石质玉的时间晚了好几千年。“软玉”术语经留日学者引入中国,之后经过矿物学相关图书传播,于1996年被收入《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中。通过对“软玉”术语命名溯源,不难发现中华玉文化的重要载体--玉,在我国饱受战乱、贫穷与落后时期,于1890年被使用同宗语系的日本学者强加了一个“軟(软)”字,之后这个“软”字便牢牢地附着。通过溯本求源,认为该术语的“软”字应该去除,这样既回避了“软玉”的最早命名可能存在的褒贬问题,也避免了一些顾名思义、不合实际的想当然的现象再度发生。今后关于透闪石质玉的术语称谓,我们推荐的术语为“玉”。这一称谓既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又兼顾现实;虽然我国用玉早期用玉种类不算单一,但到西周时期基本演变为单一的闪石质玉。最后提倡反思,我们文化自觉、自信、自爱、自珍的培养与建设是否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