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定置网具是1种被动过滤性渔具,其渔获效果往往受水流、底质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改进传统的定置网具,本试验参考定置张网、多门网箱簖以及底层鱼诱捕定置网箱等定置网中拦网、八字门的设计参数,结合本次试验条件设计了由拦网、八字门组成的模型网,研究了鲤、草鱼在400 Hz矩形波连续音的刺激下对该模型网的行为反应,探讨了音响驯化技术与定置网具相结合的联合渔法中拦网、八字门的相关参数以及开发新渔具、渔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鲤、草鱼在声音刺激下能够通过模型网至聚集区内聚集,其平均开始进入拦网时间分别为76.9和89.4 s;平均开始进入八字门时间分别为79.3和71.2 s;平均开始聚集时间分别为120.0和96.0 s;平均聚集时间分别为125.8和87.8 s;平均聚集率为76.5%和84.2%.由此可见,结合音响驯化技术能够提高定置网具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12.
食微囊藻干粉鱼类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氮素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摄食微囊藻(Microcystis)干粉后排泄氮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时对营养盐浓度、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等进行测定.营养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罗非鱼组水体营养盐浓度后期急剧升高,而鲢鱼组营养盐浓度变化较小,后期部分浓度低于对照组.营养盐浓度变化主要是鱼类排泄和牧食等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鲢鱼组、罗非鱼组悬浮颗粒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总体高于对照组,罗非鱼组悬浮颗粒物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细胞密度中期显著高于鲢鱼组和对照组.浮游生物统计数据显示,鲢鱼组、罗非鱼组藻类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各自最大总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5、7.4倍,且主要贡献藻类为蓝藻和绿藻.浮游动物密度随鱼类滤食显著降低,罗非鱼组浮游动物密度末期趋近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15N稳定同位素在鲢、罗非鱼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稍有差异,各物质δ15N比值第1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δ15N(NH+4)、δ15N(浮游藻类)和δ15N(浮游动物)达到最大值,但鲢鱼组和罗非鱼组δ15N(沉积腐质)和δ15N(螺)值分别于第5 d和10 d达到最大.另外,鲢鱼、罗非鱼对微囊藻干粉吸收效率差别较大,鱼背部肌肉最大δ15N值分别为36.22‰、151.53‰,总体相差4.2倍.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得出干粉微囊藻经鱼摄食后,排泄物氮直接参与水体营养盐循环,为藻类增殖做出直接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3.
对2015—2016年天津地区鲤鱼养殖场采集的发生鲤浮肿病毒(CEV)/锦鲤睡眠病(KSD)的鲤鱼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和人工浸泡感染试验,并测定养成期鲤鱼感染率。实验观察研究发现,所采集样品均表现为体色发黑,头部上方颅骨软组织周围皱缩,眼球凹陷,鳃粘脏,黏液较多,常滞游于浅水区水面。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全部10个样品均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为CEV阳性。目的产物测序后经NCBI BLAST,与已报道的CEV相关序列相似性介于85%—99%;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样品编号JY1856与JY1650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余8个样品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人工浸泡感染健康鲤鱼,半数致死时间为55d,累计死亡率为71.1%±3.2%,并从试验感染鱼组织中检测到CEV病毒DNA。养成期鲤鱼CEV携带率为77.5%。以上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养殖鲤鱼中存在CEV感染,揭示了我国鲤鱼养殖产业可能面临新的疫情,需引起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4.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80-90年代中国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特征、理论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多肽、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的繁殖动态、体外细胞培养特性,病毒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和宿主范围,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评述,总结概括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5.
为评估鲢鱼的滤食作用对淡水鱼混养池塘中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影响,2009年在山东省淡水养殖研究所采用围隔将淡水养殖池塘进行分隔,对不同放养比例的草鱼、鲢鱼和鲤鱼混养围隔内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草-鲢和草-鲢-鲤混养组中隐藻门的隐藻与硅藻门的小环藻、冠盘藻或针杆藻等交替演变,浮游植物的粒级趋于小型化,<5、5~20和>20μm的浮游植物分别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69%、24%和7%;同时浮游动物也趋于小型化,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生物量占有相对优势,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降低;草-鲤混养组发生了蓝藻水华,色球藻和螺旋藻大量发生,<5、5~20和>20μm的各粒级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在30%左右。实验中悬浮颗粒物(SPM)范围为18.89~116.27mg/L,平均值为52.49mg/L,颗粒有机物(POM)与SPM含量之比的平均值为50.08%,POM与SPM呈显著正相关(R2=0.188,P<0.01)。  相似文献   
116.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鱼流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文中通过试验用鲫鱼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在其染菌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病原菌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鲫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前3d内,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溶菌酶活力依感染浓度不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嗜水气单胞菌与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