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0篇
  免费   1478篇
  国内免费   1924篇
测绘学   487篇
大气科学   1645篇
地球物理   1849篇
地质学   3350篇
海洋学   2132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592篇
自然地理   186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8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533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北太平洋中尺度涡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聪聪  杨宇星  王法明 《海洋科学》2014,38(10):105-112
利用1993~2011年19 a的AVISO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10°~60°N,120°E~100°W)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每年约产生1 800余个涡旋,其中气旋涡稍多。北太平洋东部沿岸、西北沿岸、黑潮延伸体北侧、副热带逆流区是中尺度涡的高发区,春、冬季是涡旋的高发季节。涡极性分布以35°N为界,北部多反气旋涡,南部多气旋涡。涡旋半径以100 km左右为主,并且基本随纬度升高而减小,涡旋数量随着周期增长而急剧下降。反气旋涡的平均半径和周期均大于气旋涡。利用Argo浮标剖面资料分析的6个个例涡旋的垂直结构显示,每个涡旋都有其独特的冷暖核结构,深度不同。研究结果对于分析北太平洋涡动能分布及传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罗万次  苏搏  刘熊  钟秋平  杨斌 《海洋通报》2014,33(6):668-675
根据2013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现场调查监测数据,研究了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Zn、Pb、Cd、Cr、As、Hg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各溶解态重金属的浓度、空间波动程度在春、夏季均存在一定的差异;Hg的污染明显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夏季污染水平高于春季。Cu-Zn、Cu-Cd、Zn-Pb、Zn-C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春、夏季As以及夏季Cr分别与盐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重金属与盐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各重金属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沿岸江河冲淡水和海水盐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天宫一号传感器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高性能并行集群环境的遥感数据地面预处理系统,可完成对高并发、海量遥感数据处理任务的快速、高效处理.该系统可通过传感器的星上定标参数完成系统辐射校正、系统几何校正等处理过程,生产出高光谱热红外谱段和高光谱数据的1级、2级遥感产品.同时,在数据产品封装与输出分系统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GeoTiff与HDF作为产品的主要输出格式,可满足领域内多种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ASTER GDEMV3、SRTM1 DEM和AW3D30 DEM 3种开源DEM数据的高程精度,本文以高精度ICESat-2 ATLAS测高数据为参考数据,利用GIS统计分析、误差相关分析及数理统计对DEM的高程精度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①AW3D30的质量最稳定;SRTM1 DEM在平原精度最高;在高原山地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W3D30 DEM、ASTER GDEMV3、SRTM1 DEM。②DEM数据高程精度受地表覆盖影响较大,且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在相同地表覆盖的两个研究区中DEM数据高程精度表现情况不一致,SRTM在平原地表覆盖下精度表现最好,平均误差为3.15 m,AW3D30 DEM在山地地表覆盖下精度表现最好,平均误差为7.61 m。③坡度对DEM数据的高程精度影响较大,在两个研究区3种DEM数据的高程误差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向对DEM数据的高程精度影响较小,未发现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以往城市热环境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响应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MODIS 数据计算城建区与边缘区平均温度差值为热岛强度,结合热岛强度等级特征,选取热岛强度等级期望值较高的6个典型区域(Ⅰ西二旗、西三旗、回龙观,Ⅱ东四、地安门、新街口,Ⅲ丰台区中部,Ⅳ四惠、定福庄、东坝,Ⅴ石景山区,Ⅵ北四环四季青桥附近),研究热岛强度等级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响应关系;进而利用Landsat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城建区与精细尺度下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聚集密度响应临界点与最优尺度。结果表明:(1)不同热岛强度等级的出现频率、其在白天与夜间的变化程度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有一定相关性,且相近的不透水面聚集密度下所表现出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相似。(2)主要城建区内地表平均温度与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分布特征存在较显著的一致性,随着尺度半径r的增大其响应越明显。且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聚集密度的响应存在一个临界点,随着尺度半径r减小,响应临界点逐渐增大:尺度半径r=1000 m时,不透水面聚集密度达到60%后其影响趋于减弱;r=500 m、r=300 m时临界点分别为69%与83%。(3)不同典型区域的最优尺度存在差异,西二旗、西三旗、回龙观最优尺度为150 m,东四、地安门、新街口与四环四季青桥附近为60 m,而季节变化对最优尺度的影响较小。该最优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不同区域不透水面分布的破碎程度及地表类型的单一程度。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热岛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根据西安市内布设的12口长观孔监测的一年内的月平均地温,绘制不同时期地温随深度变化曲线,系统分析西安市浅层地温场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西安市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有两种类型:渐变升温型和升温降温交替型。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以及岩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针对浅层地温场不同的变化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查评价工作,合理开发西安市浅层地温能。  相似文献   
997.
清水县是甘肃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根据清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野外调查成果资料,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全县已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与结构、地质构造、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以期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简要论述了攀枝花市三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统计了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了三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9.
在世界面临能源短缺的背景下,页岩气作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许多盆地或地区具有页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对页岩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介绍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分布及开采面临的问题,概述了页岩气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页岩气的影响因素,认为我国页岩气主要受有机碳含量、成熟度、裂缝的发育程度、地层压力的控制;页岩气与煤层气同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其赋存形态、成因类型、富集规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将页岩气与煤层气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stribution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SaFAs) in one 300 cm long sedimentary profile, which was named as Site4B in Shenhu,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SaFAs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1.80 to 10.16 μg/g (μg FA/g dry sediment) and showed an even-over-odd predominance in the carbon chain of C12 to C32, mostly with n-C16 and n-C18 being the two major components. The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n-C12 to n-C18) mainly from marine microorganisms had average δ13C values of −26.7‰ to −28.2‰, whereas some terrigenous-sourced long-chain fatty acids (LcFAs; n-C21 to n-C32) had average δ13C values of −29.6‰ to −34.1‰. The other LcFAs (n-C24 & n-C26  n-C28; average δ13C values are −26.1‰ to −28.0‰) as well as n-C19 and n-C20 SaFAs (average δ13C values are −29.1‰ and −29.3‰, respectively) showed a mixed signal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The relative bioproductivity calculation (marine vs. terrigenous) demonstrated that most of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throughout the sedimentary profile was contributed by marine organism. The high marine productivity in Shenhu, South China Sea may be related to the hydrocarbon seepage which evidenced by diapiric structures. Interestingly, there is a sever fluctuation of terrigenous inputs around the depth of 97 cm below the seafloor (bsf), probably result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Dansgaard–Oeschger events and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as revealed by 14C ag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