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漳浦县佛昙湾垦区对“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水体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各池塘水温变动范围为17.8~25.5℃;盐度变动范围为33.1~35.2,偏高且较为稳定;pH值变动范围为7.94~9.46,先下降后趋稳;溶解氧变动范围为7.46~10.43 mg/L,水体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变动范围为0.57~4.57 mg/L,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机氮含量变动范围为0.03~0.18 mg/L,均处于低值;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动范围为0.009~0.208 mg/L,在养殖后期剧增;氮磷比变动范围为0.68~17.22,呈先升后剧降趋势。养殖水体营养状况从初期的贫营养状态演变为后期的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372.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3.
采用水体中设置弹性填料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聚乙烯水槽实施淡水精养殖日本鳗鲡,进行对鳗鲡精养殖水体生物膜原位修复节水增效效果、机理及应用前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7天的养殖期间,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应用处理组的平均日换水率仅1.2%,比对照组显著节水减排74%(P0.01);处理组的主要水质因子pH、DO、TAN、NO2-N、NO3-N、COD等浓度均符合相关的渔业水质标准;处理组的起捕尾重、产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高106%(P0.2)、108%(P0.2)和220%(P0.15),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38.4%(P0.1)。此外,处理组弹性填料设置的适宜密度为填料占水体体积的10%。因此,精养殖水体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具有节水、减排与节能效果显著,投资与运行成本低,环保、低碳、安全,操作简便、易推广等优点。该革新性的生态工程低碳养殖技术对推动我国水产养殖发展方式从高耗费资源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74.
用于养殖环境调控的微生物制剂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尝试建立对不同微生物制剂产品的客观评价方法体系,选择5种商品化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了菌数和主要组成种类等测定,并利用天然或人工模拟的养殖污水进行了不同微生物制剂对氨氮、亚硝酸态氮、COD等降解效果的比较,以及微生物制剂活化增效后的效果比较等.结果表明,不同的商业化复合微生物制剂在有益菌含量和水质污染降解效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微生物制剂在海水和淡水中以及是否经过活化,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75.
适于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尝试建立高效、价廉、实用性强的固定化微生物水质处理技术。根据水产养殖特点,选择了网片、波纹板、竹球等不同载体,对有益微生物制剂进行吸附后,比较其对人工模拟养殖废水处理的效果,最终确定竹球为理想的吸附载体材料;研究了最适母液浓度和吸附时间、水体中作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对不同的商业化微生物制剂与单纯芽孢菌的降解效果比较,得到最佳制剂种类和优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76.
以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a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养殖排放水为处理对象,在生产现场研究了竹环填料生物滤器处理高盐度、低氨氮负荷海水养殖废水的运行效果以及挂膜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养殖废水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93~1.33 mg/L,氨氮去除率达到27%~39%,挂膜时间需45 d;半滑舌鳎养殖废水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0.38~0.52 mg/L,氨氮去除率达到20%~30%,挂膜时间需65 d。另外,对生物滤器挂膜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的氨氧化细菌数量和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进行了统计,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在点带石斑鱼和半滑舌鳎养殖排放水处理系统中分别达到104~105 CFU/mL和103 CFU/mL,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则分别达到104 CFU/mL和103 CFU/mL,并分析了温度、进水氨氮负荷、反硝化作用对半滑舌鳎养殖废水生物滤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7.
海水养殖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养殖环境容量概念的发展进行了诠释,对国内外养殖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以及数值模型在水产养殖环境预测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评述,并对当前养殖环境容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海水养殖环境管理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78.
针对海水闭合循环养殖系统废水脱氮过程中低C/N的问题,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BDPs)PBS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填料床反应器对含盐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器能有效去除含盐水体中的硝酸盐,出水DOC浓度小,出水pH值随反硝化反应的进行有上升的趋势。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的脱氮效率影响较大,在温度为14~30℃范围内,温度为30℃时的反硝化速率比14℃时的2倍还要大,反硝化温度常数为0.039;水力停留时间对NO3?-N去除率起重要作用,NO3?-N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进水NO3?-N浓度对反应器的处理效率有一定影响,浓度过高会导致NO3?-N去除率下降。反应器对进水pH值和DO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很强,当进水pH值在5.0~9.0与进水DO在2.1~6.8 mg/L范围内变化时,反应器的NO3?-N去除率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379.
环境条件变化是造成贝类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菲律宾蛤仔养殖生产中,常进行从开放式自然滩涂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的活动。本文研究了这一过程前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肌肉组织的VOCs组成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基于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52种VOCs,分别属于醛、醇、酯、烃、呋喃、烷烃、烯、芳香烃、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等。迁移前样本中,检出41种化合物,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20 d后,检出32种。迁移造成了化合物种类数量降低、种类发生变化。醛、醇类的相对含量最高、迁移前后的变化尤为显著,呈现由醛高醇低的组成逆转为醇高醛低的特点。溶氧是影响VOCs组成变化及其醇、醛类差别的重要因子。饵料生物量、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与VOCs的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自然滩涂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高但生物量和丰度相对低,人工围塘多样性低但生物量和丰度高,是VOCs组成差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建立了贝类VOCs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解析贝类品质的环境关系、优化和调控养殖环境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80.
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水工厂化养殖排出的废水养殖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细基江蓠(Gracilariatenuistipitata).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耐污染能力最强;细基江蓠和双齿围沙蚕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能力.养殖废水经7 d处理后,NH4+-N、NoO3--N、NO2--N、PO43--P、COD和底质有机物分别下降至处理前的11.20%、23.69%、27.50%、14.6%、3.2%和0.32%,且沙蚕和江蓠平均日生长率分别为2.30 mg/g·d和80 mg/g·d.该方法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实现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