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6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384篇
地质学   866篇
海洋学   35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91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李爽  詹文欢  姚衍桃 《海洋通报》2019,38(2):210-216
分维数是反映海岸线复杂程度的客观依据。结合国内外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本文以漠阳江入海口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对研究区域提取瞬时水边线,并利用潮汐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海岸线;利用Fractal Fox2.0计算获得该海岸线的分维数为1.071;通过对研究区的分形机制分析,认为漠阳江附近的断裂构造对海岸起宏观控制作用,从而对海岸线的分维值也起了决定作用。根据断裂体系模型计算得到西侧海岸线的理论分维值为1.089,而对数螺线模型计算得到东侧海岸线的分维值为1.171;实际分维值相对理论值偏小,说明海岸带的沉积与侵蚀影响了分维值。此外,根据本区海岸侵蚀原因的分析,对分维机制进行了探究,初步论证的分维值大小可为海岸的冲淤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2.
基于1∶1的大型水槽试验结果,分析了波浪溢流过程中位于海堤内坡的高性能加筋草皮护面的侵蚀特征。试验观察表明试验期间有一定土壤的损失,但护坡无明显的破坏;土面高度测量表明,当土壤流失发展到一定深度后,如果水动力强度变化不大,侵蚀趋于逐渐停止,这种现象称为侵蚀上限;结合试验现象对侵蚀上限进行了初步解释,并讨论了侵蚀上限达到前的侵蚀速率特征;植株密度监测表明,试验期间的草茎密度基本不变,草叶密度在开始几次试验期间持续减小,而后达到一个稳定值,这对于海堤的可持续防护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能够为波浪溢流期间海堤内坡防御的相关研究和工程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3.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度的平均速度为200m/a,宽度的平均速度为20m/a,面积的平均速度为4000m2/a。应用了地质分析、水动力分析、极端海洋气候影响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对研究区海域的水文泥沙进行现场测验,对比1960-1962年海图、1995年和2001年水下地形图三期地形数据和分析浅地层探测数据等方法,分析了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的水动力、悬浮泥沙及冲淤特征,探讨了海岸边坡发育演变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岩岬角海岸与潮流深槽的边界控制及往复潮流的作用下,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演变是一个"上淤下冲"的模式,即边坡变陡至边坡土体失稳并在不定期外力触发下滑塌堆积坡脚,然后上部重新淤积、下部滑坡体不断被侵蚀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65.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变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6.
Mike Walkden  Mark Dickson   《Marine Geology》2008,251(1-2):75-84
A process-based numerical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soft rock shores with low volume beaches to variable rates of sea level rise. Equilibrium recession rates were simulated for ranges of wave height and period, tidal amplitude, rock strength, beach volume and rate of sea level rise. Equilibrium shore profiles were found to be steeper with higher rates of sea level rise. Beaches were represented as protective surfaces yet were found to cause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equilibrium recession rate when their volumes were below a critical threshold. Reduced equilibrium recession rates were found with beaches that extended sufficiently far below low tide level. The model results imply that, given several constraints, a very simpl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increased rates of sea level rise and the response of eroding composite soft rock/low volume beach shores.  相似文献   
167.
张东  潘雪峰  张鹰 《海洋学报》2008,30(2):33-37
以长江口南支河段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ETM+遥感影像反演的1999年水下地形和该河段2002年实测水深数据,结合长江口来水来沙现状和河段特征,分析了河段的冲淤变化和沙体迁移规律,提出了需采取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从1999到2002年南支河段总体发生冲刷,年平均冲刷量为0.1926亿m3,河道内白茆沙、新浏河沙和新浏河沙包的沙头年平均后退467,374和421m;(2)上、下扁担沙之间由于串沟发育,两者有分离的趋势,沙体5m等深线的变动格局显示两沙体沙尾向下移动导致新桥水道上段水深加深、下段南侧水深变浅;(3)固定白茆沙和上、下扁担沙沙体,对维持南支河段航道的航运、稳定南北槽河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8.
在渭河流域东部老官台(LGT)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系统采集了15个黄土释光测年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对这些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测定结果表明:红外之后蓝光释光([post—IR]OSL)的年龄偏大,红外释光(IRSL)的年龄偏小或与蓝光释光(BLSL)的年龄基本一致,应用IRSL和BLSL信号测定的OSL年龄整体偏小可能与测定样品中长石矿物的异常衰退有关,而[post—IR]OSL信号由于很少发生异常衰退问题,使得其年龄可靠性更高。基于测定的[post-IR]OSL年龄,结合该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渭河流域东部自全新世以来发生的两期土壤侵蚀事件,第1期土壤侵蚀事件发生在约12.40~9.34 kaBP,即全新世大暧期来临之前的气候转暖期间;第2期土壤侵蚀事件发生在约4.60~3.76 kaBP,即全新世大暖期即将结束、气候开始出现恶化、黄河中游地区夏文化发展的时期,这为深入探索夏代发生的大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区两期显著的土壤侵蚀事件的发现,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千年到百年尺度上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69.
Large-scale dune erosion tes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ave peri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Attention was focussed on 2D cross-shore effects in a situation with sandy dunes and extreme water levels and wave conditions. Besides profile measurements, detailed measurements in time and space of water pressure, flow velocitie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the near near-shore area.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longer wave period leads to a larger dune erosion volume and to a larger landward retreat of the dune face. Tests with double-peaked wave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ctral shape on dune erosion was best represented by the Tm − 1,0 spectral mean wave period, better than the peak wave period, Tp. The effect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was implemented in a dune erosion prediction method that estimates erosion volumes during normative storm conditions for the Dutch coast. More details of the measurements and additional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cesses are described in an accompanying paper by Van Thiel de Vries et al. [Van Thiel de Vries, J.S.M., van Gent, M.R.A., Reniers, A.J.H.M. and Walstra, D.J.R.,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nalysis of dune erosion processes in large scale flume experiments, In this volume of Coast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70.
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现代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北岸以及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状况、机理、模式模型、灾害评价及防护对策等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今后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加强对非周期性事件的野外现场观测及作用评估,加强侵蚀因素的定量研究,提高岸线判别精度,完善并推广数值计算模式模型,加强侵蚀灾害的综合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