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8篇
  免费   1882篇
  国内免费   2587篇
测绘学   558篇
大气科学   2930篇
地球物理   1790篇
地质学   4377篇
海洋学   976篇
天文学   180篇
综合类   435篇
自然地理   70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46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399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521篇
  2011年   492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548篇
  2007年   650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379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李孟植 《海洋预报》2003,20(3):7-11
南海是热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热带大气环流系统,在热带气旋预报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在分析一些气象图表资料的基础上,对2002年第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的形成、发展及消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从形成的背景环流,气旋的结构等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些该气旋所具备韵特有流场,从而为以后的南海自生热带气旋预报工作积累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62.
龙口的海风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龙口气象站近5年自记风资料及实测探空资料,分析了龙口海风的生消规律、海风强度、空间结构及海风生成后对温、湿度的影响。同时为分析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地计算热内边界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本文根据1960~1994年千里岩和青岛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千里岩与青岛35年来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及差别,发现35年来,千里岩和青岛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变暖趋势,但千里岩增温幅度较青岛小。从分析中发现,与气温变暖趋势相对应,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面积、强度指数的年、季变化也呈明显的增强、增大趋势。且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副高面积指数相关最显著。最后依此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并预测了1996年千里岩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4.
高精度CTD剖面仪电导率传感器的研究和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精度CTD剖面仪是海洋863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调查和水文观测必不可少的仪器,本文详细论述了CTD剖面仪中电导率传感器的研制方法和过程,并给出传感器现已达到的水平,提出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的工作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A fluorescent sand-tracer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Comporta Beach (Portugal) with the aim of acquiring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data on a reflective beach, the optimization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tracer procedur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used to support tracer data interpretation.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a mesotidal reflective beach face in low energetic conditions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between 0.4 and 0.5 m). Two different colour tracers (orange and blue) were injected at low tide and sampled in the two subsequent low tides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3D grid extending 450 m alongshore and 30 m cross-shore. Marked sand was detected using an automatic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scope of the present experiment.

Results for the two colour tracers show a remarkable coherence, with high recovery rates attesting data validity. Sand tracer displayed a high advection velocity, but with distinct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wo tides: in the first tide there was a clear decrease in tracer advection velocity with depth while in the second tide, the tracer exhibited an almost uniform vertic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This differing behaviour suggests that, in the first tide, the tracer had not reached equilibrium within the transport system, pointing to a considerable time lag between injection and complete mixing. This issu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cer data, indicating that short term tracer experiments tend to overestimate transport rates. In this work, therefore, longshore estimates were based on tracer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econd tide.

The estimated total longshore transport rate at Comporta Beach was 2 × 10− 3 m3/s, more than four times larger than predicted using standard empirical longshore formulas. This discrepancy, which results from the unusually large active moving layer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confirms the idea that most common longshore transport equations under-estimate total sediment transport in plunging/surging waves.  相似文献   

66.
基于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11个航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季风和海表热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风速较小且风向不稳定,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全年最大,上层水体层结稳定,混合层深度较小;夏季,南海西南季风盛行,上层为反气旋式环流,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减少,混合层呈加深的趋势;秋季,海面净热通量继续减少,混合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冬季,东北季风驱动下形成的上层气旋式环流引起深层冷水的上升,限制了混合层的加深。  相似文献   
67.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68.
大亚湾水域两种拟菱形藻的形态学鉴定及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分离自广东大亚湾的两种潜在产毒拟菱形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毒性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认藻种为细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藻的常规培养样进行软骨藻酸毒素检测,结果均未检测到软骨藻酸.鉴于以上两种拟菱形藻存在着潜在产毒特性,不同培养条件的诱导实验尚需继续.  相似文献   
69.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新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特征,剖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且两者的均方差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中,冬季混合层在南海北部及西北陆架区深,在南海南部及吕宋冷涡处浅;夏季混合层在南海西北部浅,东南深。南海这种混合层深度分布特征除了与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有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引起的Ekman输送及Ekman抽吸有关。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第一模和第二模时间变化的主信号均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信号,其中第一模态约为3 a,第二模态则有1.8,2.4和4.3 a的3个显著周期。EOF第一模显示混合层深度在南海东南部年际变化幅度最大,且滞后Nino3指数7个月时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422 3);EOF第二模显示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混合层深度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70.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