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bstract. The modern delta system of the Po River is the result of an evolution strictly controlled by anthropic factors and mainly developed during a period of climatic deterioration (Little Ice Age 1550/1850).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7th century the main branch of the Po River, Fornaci Po, was modified with the "Cut of Viro" in order to avoid landfill of the Venetian Lagoon. Simultaneously, the southernmost branch of Ariano, or Goro, was forced to flow southwards. Subsequent sedimentary variations,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contributed to make the area supplied by the Goro Po River increasingly lagoona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 L.I.A. –), the first coastal spits started to take shape and developed in different systems throughout the entire following century. Coastal spits turned out to produce in the original bay, a progressive closure towards the sea. The strong decrease in solid loads, characteris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mainly due to anthropic factors,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hase extending to the overall Po Delta system, in which the mouth layout is controlled by wave energy.  相似文献   
92.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7,21(2):48-52
利用重矿物含量和河品地貌特征,推测近岸区沉积物沿岸运移,由海湾中部向两侧方向并随季节而变化,泥沙净位称方向由NE至SW。  相似文献   
93.
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及其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依据多年的东海水文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海高密水核心及其上层环流的形成、演变特点和它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1.东海高密水的形成是具有高温、高盐特性的台湾暖流水北上降温的必然结果。增密方程可以反映这一特点。2.东海高密水核心及其上层环流的形成与由台湾暖流发展引起的水团挤压有关。3.在春、夏季,东海高密水核心区上层环流的发展可对长江口外混合水(盐度为23~33)的扩散产生很大影响。这个环流可导致近岸盐度锋松弛,长江口外混合水沿具有低密特性的台湾暖流水和东海高密水之间的密度锋向外扩展。密度锋是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通道  相似文献   
94.
金秉福  宋键  张林 《海洋科学》2007,31(8):26-29
采用遥感解译和地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由于上游水利工程建设使夹河入海流量和泥沙量大幅度减少所引起的地貌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河口区以堆积状态为主,河口、海滩属建造期;70~90年代,河口区地貌基本保持;中淤平衡,但湿地大面积缩小;90年代以后,河口区逐渐进入侵蚀状态,河口湿地趋于消失,沙嘴不断后退,海滩地貌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
黄河入海泥沙扩散与河海相互作用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根据黄河口卫星遥感数据和河口滨海区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河口区洪水的平面扩散和含沙水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洪水期,河口高高潮到低低潮线之间主河道两侧存在大范围浸流区,片状水流汇入网状汉沟入海,主河槽过流仍很明显,随着流量减小,漫流现象减弱乃至消失,推测口门区主河道的床流量约1000m^3/s;TM1-3合成TM6温度制图发现,在河口浅水区存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混合带,混合带宽与河流流量成正比,混  相似文献   
96.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加之临近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7.
现行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84年、1987年、1989年黄河口拦门沙的实测资料,在阐明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水深资料计算冲淤量,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规律及演化的机制。为治理黄河口的淤积,以延长现行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黄河河口河段淤积形成机理的分析 ,认为黄河河口治理的关键是有效地控制河口侵蚀基准面的抬高 ,这也是衡量任何一种治理措施优劣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浮动泵站来实现控制河口侵蚀基准面抬高的工程措施 ,并结合河口地区的地形条件和工程条件 ,初步提出了工程总体布置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9.
在分析射阳港拦门沙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建设后航道回淤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二期不同整治方案建设后的水流、含沙量及淤积分布特征,论证了不同方案的整治效果。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由于导堤为潜堤,受越堤水流、口门回流等影响,一期工程建设后航道沿程普遍淤积。在一期导堤的基础上将导堤加高后有利于减小口门段航道淤积;将导堤延长后,淤积最严重的部位年淤强度有所减小,但在新的口门附近航道淤积仍然较严重;将口门宽度缩窄后,口门附近的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幅度有限;在航道内增加丁坝后,口门段泥沙淤积强度有所减小,但对改善中段航道淤积有限。  相似文献   
100.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有利成藏组合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所获得的穿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主体的地震剖面,并结合邻区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的油气成藏组合进行了分析,识别出5个有利的成藏组合带,这些成藏组合带不仅有构造圈闭,而且还有大型的地层和岩性圈闭。这5个主要的有利成藏组合带包括:①重力滑动前缘背斜带是最有利的成藏组合带,储层层位多,圈闭构造不仅面积大,而且横向上延伸规模大,砂岩储层巨厚;②同沉积背斜圈闭带储层层位物性好,封堵条件良好,断裂构造和岩性组合非常有利;③纵向水道泥质充填封堵地层圈闭带规模大,封堵条件好,属于岩性圈闭;④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带储层层位多,油源断裂发育,与上述3种成藏组合相比较圈闭面积较小;⑤低位海底扇大中型岩性圈闭带是多处发育且非常有利的圈闭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