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45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球物理   529篇
地质学   634篇
海洋学   100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3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61.
趋磁细菌能够形成纳米级的磁小体,磁小体排列成链作为生物磁针使细菌沿氧化还原梯度在地磁线上移动。磁小体独特的晶体和磁性特征使其在生物技术、医药和地质生物学应用等领域有巨大的潜力,磁小体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也使其成为原核生物细胞器研究的理想模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趋磁细菌基因组和磁小体链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62.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863.
由黄海底泥分离得到1株能够稳定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命名为HW08.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其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非发酵型,严格需氧,细胞内不积累多羟基丁酸作为储藏碳源,氧化酶阴性.将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999660)和假单胞菌属中模式菌株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864.
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洋石油降解菌群DC10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研制了基于该菌群的降解菌剂,并用于大连实际溢油岸滩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降解菌剂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油污的降解作用,通过分析C17/藿烷、C18/藿烷及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来评价其降解效果。降解菌群DC10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石油的降解率高于各组成菌株,一周时间的石油降解率比对照提高了60%左右,能降解大部分的烷烃和芳烃。以DC10冻干菌粉辅以营养盐溶液研制降解菌剂,该菌剂在大连岸滩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解效果。在为期12 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喷洒菌剂处理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相对于自然风化处理分别提高了40%和30%,而总烷烃和总芳烃降解率分别提高了80%和72%。在为期85 d的潮上带油污生物修复试验中,从C17/藿烷和C18/藿烷的降解率来看,喷洒菌剂处理对油污的降解程度仅略高于自然风化,但总烷烃和总芳烃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近30%和20%。  相似文献   
865.
一种新的牙鲆病原菌——兔莫拉氏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病的病原有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弧菌(Vibrio spp.)属的其他一些种类、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肠球菌(Enterococcus seriolicida)、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卡帕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变异微球菌(Micrococcus varians)[1].  相似文献   
866.
分析海洋水体及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所处的环境条件,比较海洋与淡水环境中其物种组成的差异,总结了其物种组成、丰度及厌氧氨氧化活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认为厌氧氨氧化细菌物种组成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盐度为影响其物种组成的最显著因素,如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Kuenenia及Candidatus Scalindua分别适应淡水、寡盐和海水环境;同一地区,其物种组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差异,夏季的多样性高于冬季的;根据陆源厌氧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及海洋沉积物中浮霉菌门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推断海洋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与深度成反比。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厌氧氨氧化活性与温度、NO-2及NO-3浓度之间成正相关;丰度与季节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未来厌氧氨氧化细菌研究工作重点应在其对氧浓度的耐受范围、海洋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多样性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导致其物种组成、丰度及厌氧氨氧化活性季节性差异的具体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67.
柘林湾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海水增养殖区,近20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情况日益加重,赤潮频繁发生。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对该湾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含水量(W)、有机质(TOM)和不同形态的氮(TkN,NH4+)与磷(Ex-P,Fe-P,Au-P,De-P,OP)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含水量和有机质及不同形态的氮、磷均呈现极显著意义的正相关关系,今后可用含水量直接对这些指标进行粗略估算。有机质与氮、磷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是影响氮、磷含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凯氏氮(TkN)和总磷(TP)的总平均值分别为(1113.1±382.5)μg/g和(567.2±223.3)μg/g,显著高于国内外许多同类型的海湾。各形态氮、磷含量年均值的平面分布呈现湾内(除S1,S7站外)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网箱渔排养殖区高于牡蛎养殖区的总体趋势,说明湾内大规模增养殖业对海湾富营养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形态氮、磷含量均于盛夏至初秋的高温季节(7-9月)处于年度峰值,这与该季节养殖动物处于生长旺期与高死亡率所造成的生物碎屑增多和有机质分解加速有关。与2002年7月相比,2003年7月的TkN和TP均出现大幅升高,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趋势相符。此外,自生磷(Au-P)年平均占TP的49.2%,是该湾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磷形态。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能导致沉积物的pH降低,继而促进Au-P中的自生钙氟磷灰石和碳酸钙所结合的磷释放进入水体,因而表层沉积物中高浓度的Au-P可能成为此类海湾富营养化水平加剧和赤潮大规模暴发加剧的隐患。  相似文献   
868.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silicon composition of cultured two different sized phytoplankton common species of Thalazsiosira rotula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from the Jiaozhou Bay were measured.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silicon contents in cell were obvious higher in T. rotula than in S. costatum, but the percent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sihcon contents in cell dry mass in T. rotul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S. costatum. The dry mass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phosphorus, silicon in S. costatum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 rotula, particularly silicon, the former was 6. 4 times of the latter, showing that S. costatum could more assimilate these elements. Especially, S. costatum had competitive dominance for assimilating silic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ts becoming a major dominant species in relative short silicon of the Jiaozhou Bay.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numerical value of nutrient ratios both laboratory-cultured phytoplankton and different sized suspended particulates ( mainly phytoplankton) in the Jiaozhou Bay,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High contents of carbon, nitrogon and relative low phosporus, sil- icon, high molar ratio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far higher than Redfield value) and low ratio of silicon to phosphorus and silicon to nitrogen (far lower than Redfield values) in the two diatoms and different sized suspended particulat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seawater. Relative short silicon in the seawater and phytoplankton showed that silicon was possibly affectt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Jiaozhou Bay.  相似文献   
869.
长江河口淡水端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998年2和9月在长江河口淡水端连续观测了DIN(NO3-,NO2-,NH4+),PO43-,流速和流向.结果表明,溶解态无机氮、磷浓度的时空变化较复杂;1998年2月NO3-,NO2-,NH4+和PO43-的月通量分别为168241,974.4,19335和2648t,9月的月通量分别为905678,8317,5797和6281t;1998年NO3-,NO2-,NH4+和PO43-年通量分别为497.1×104,3.911×104,10.22×104和4.155×104t.  相似文献   
870.
渤海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与有机碳的分解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海洋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研究是研究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柱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早期成岩作用的进程及结果.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方法首次对渤海南部海域自然粒度下5个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依据是否可由试剂提取将其分为可转化态和非转化态,系统地研究了可转化态中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及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渤海南部海域自然粒度下柱状沉积物中,OSF-N和IE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各形态氮的含量随深度变化趋势不同,成岩作用亦不同.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分解速率常数为15.51×10-3a,且对各生源要素的分解速率常数有N>P>C>Si;OC/TN比值远小于OC/ON,说明沉积物中保留了大量无机氮(IN)和非转化的有机氮,OC/ON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是由于沉积物中富集了ON;柱状沉积物中,表层比深层可转化态氮占其总量的比例高,在局部区域由于深层沉积物中氮的“再活化”导致二者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