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22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917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01.
国土空间规划的海洋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鑫  陈培雄  黄杰  王权明 《海洋通报》2020,39(4):408-415
国土空间分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对整个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用海分区既有其独立性与特殊性,也面临着陆海统筹、生态文明建设、海洋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提出的 新要求。文章系统梳理了 1983 年以来海洋功能分区体系 4 次演变历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对分区体系的内在需求,指出海洋功能分区体系存在未覆盖海域全域,分区层级的尺度、分工、内容和结构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分区方案未考虑用途管制的需求,以及陆海统筹不足等问题。在剖析现有各类规划政策分区、管制分区和功能分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海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海洋生态红线为底线,以原海洋功能区划分区为主体,将无居民海岛纳入规划范围,并在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大框架下统筹协调海陆分区,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海洋分区体系。全国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海陆主体功能,划定主体功能区,并建立海洋产业保障区名录、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名录和海洋自然保护地名录。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功能+管制”的利用分区,共划分出海洋保护区、海洋发展区和海洋保留3个一级分区以及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海水增养殖区等 12 个二级分区。  相似文献   
102.
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s (QAAs) are based on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s and have been used to derive inherent optical properties (IOPs) from the above surface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Rrs) in aquatic systems in which phytoplankton is the dominant optically active constituents (OACs). However,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nd Non Algal Particles (NAP) can also be dominant OACs in water bodies and till now a QAA has not been parametrized for these aquatic 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widely used QAAs in two CDOM dominated aquatic systems which were unsuccessful in retrieving the spectral shape of IOPS and produced minimum errors of 350% for the tot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 39% for colored dissolved matte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CDM) and 7566.33% for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phy). We re-parameterized a QAA for CDOM dominated (hereafter QAACDOM) waters which was able to not only achieve the spectral shape of the OACs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but also brought the error magnitude to a reasonable level. The average errors found for the 400–750 nm range were 30.71 and 14.51 for a, 14.89 and 8.95 for aCDM and 25.90 and 29.76 for aphy in Funil and Itumbiara Reservoirs, Brazil respectively. Although QAACDOM showed significant promise for retrieving IOPs in CDOM dominated waters, results indicated further tuning is needed in the estimation of a(λ) and aphy(λ). Successful retrieval of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by QAACDOM would be very useful in monit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IOPS in CDOM dominated waters.  相似文献   
103.
The wave groups are studied by both conventional wave analysis methods and by the non-stationary Hilbert Huang Transform (HHT) method. Full-scale wave records containing abnormal waves are used. Instantaneous quantities, such as envelope, phase and frequency, are adopted to study the wave grouping. A refined definition of wave group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at the wave process is simultaneously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modulated. The validation of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is conducted by analysi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Group parameter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n attempt is made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waves and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04.
通过1999年和2010年夏季同期7月在白令海(169°E~166°W,50°N~67°N)获取的94份浮游植物样品分析,获得了近十年的始末两个时间节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变化,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10μm)5门58属153种,分为3个生态类群。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主体,种类多丰度高,占总种类数目的66.7%,占总丰度的95.2%。鉴于样品属性和空间范围的不同,物种组成有细微差别,丰度有较大差异且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高丰度区受控于上层营养盐供给和表层环流系统。优势种从北方温带大洋性硅藻演变为广温广盐性与冷水性硅藻,1999年以西氏新细齿状藻为第一优势种,柔弱伪菱形藻次之;2010年以丹麦细柱藻为第一优势种,冷水性的诺登海链藻次之并在陆架和陆坡占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由深水群落和浅水群落组成。深水群落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白令海盆,种类组成以温带大洋性的西氏新细齿状藻、长海毛藻、大西洋角毛藻和广布性的菱形海线藻、扁面角毛藻、笔尖根管藻为主,丰度低,种间丰度分配均匀,优势种多元化,物种多样性高;浅水群落分布于白令海陆坡和陆架,主要由冷水性的诺登海链藻、叉尖角毛藻、聚生角毛藻和广布性的丹麦细柱藻、旋链角毛藻组成,丰度高,种间丰度分配不均匀,优势种突出,物种多样性低。白令海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丰度变化直接受控于表层环流、营养盐、春季冰缘线等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5.
根据2013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2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台山核电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61种,其中硅藻类48种,占78.69%;甲藻类11种,占18.03%;金藻类2种,占3.28%。种类组成以暖水种和广温种为主。浮游植物丰度均值春季(11.78×107个/m3)与秋季(29.37×107个/m3)无明显差异;然而丰度水平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春秋两季核电站温排水口附近站位均低于远离站位。春秋两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出现了7种,春季仅出现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1种,优势度高达0.996;秋季出现了7种,包括中肋骨条藻(0.291)、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0.222)、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0.214)和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0.056)等。海域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0.55、0.18和0.50;秋季分别为2.80、0.62和0.80。多样性指数显示台山核电附近海域水质状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海南岛周边海湾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于2010年12月在海南岛周边5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进行生态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表层水的光合色素分布特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的影响。本次调查共检出17种光合色素,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是含量最高的两种色素,平均值分别达到0.410?g/L和0.278?g/L。CHEMTAX分析表明,调查海湾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青绿藻、隐藻等;浮游植物类群以硅藻为主,其次是隐藻与青绿藻。海南岛北部3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的硅藻比例低于南部2个海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但其隐藻比例高于南部海湾。RDA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浮游植物受环境因子影响的模式不同:定鞭藻、金藻、蓝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而与硅酸盐呈较强负相关;硅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与DIN、硅酸盐、磷酸盐呈负相关;甲藻、绿藻与DIN、磷酸盐呈较强正相关并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小;隐藻、青绿藻与硅酸盐呈较强正相关,与盐度、温度呈极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于2013年3月和8月研究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和长江冲淡水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在丰水期较高,平均值为5.18μg/L,最高值达32.05μg/L,现场海水出现变色现象;与同期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丰水期与枯水期叶绿素a的相对高值区均位于冲淡水的中部,122.5°E~123°E之间;丰水期在调查海域出现溶解氧低值区与低氧区,最低值仅为0.64 mg/L;发现低氧区出现位置北移、面积扩大和溶解氧最低值下降的趋势。底层溶解氧低值区分布与表层叶绿素高值区大致吻合,表明低氧现象与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现存量密切相关,在跃层存在的水体中表层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易造成底层低氧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正发生不断的变化.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功能区标识研究,对城市结构理论以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教育区以及办公区等.本文以大数据为依托,重点研究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状态,选取广州市6个区为样本,以最新道路网络为分割依据把研究样本分为439个区域.对历时一周的海量浮动车(GPS)数据以及兴趣点数据采用时空语义挖掘方法,建立潜在的狄利克雷模型(LDA)以及狄利克雷多项式回归模型(DMR);通过OPTICS聚类方法对不同模型的结果进行聚类,进而利用POI类别密度,居民出行特征等方法进行分区结果识别.同时,参考百度地图的地理信息,将研究得到的广州市功能分区结果与广州市城镇用地现状图,居民日常出行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法基本能识别出具明显特征的城市功能区,如成熟居住区,科教文化区,商业娱乐区,开发区等.识别出的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呈现了以居住区和商业区为主导,其他类型功能区围绕其展开的特点.研究证明,利用大规模,高质量的个体时空数据开展人们移动行为和日常活动组织及社会空间的研究,能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9.
以不同刚度硅胶圆杆群为概化植物模型,测定其抗弯弹性模量,通过波浪水槽实验,研究规则波在不同刚度植物杆群内的流速分布、紊动特征及不同刚度杆群的消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波浪通过柔性杆群时,受其摆动的影响,流速周期变化从单峰型逐渐转变成双峰型,杆群刚度越小形成的二次波峰越明显;不同刚度杆群内水体紊动强度变化显示,杆群刚度越大,造成杆群内水体的紊动强度越大;随着杆群抗弯弹性模量的增大,其消浪系数也增大,消浪系数的增长与材料的抗弯弹性模量值非线性关系,而是在某一弹性模量范围内,对消浪系数的影响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0.
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研究区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尚不统一,不利于工程地质资料的交流和资料的社会化利用。为提高研究区工程地质资料的通用性,结合研究区11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100m以浅的土体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对象,考虑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研究区基本地层结构层序和编码,将研究区土体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组和21个工程地质层。通过工程地质层组的建立,找出了大区域工程钻孔土层的对应关系,使区域地层资料对比分析成为可能,有助于地质模型的概化和抓住工程地质问题。采用物理力学参数离散性、绘制的地质剖面和三维型分析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合理性,证实了层组划分结果合理正确。通过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找出了2个软弱敏感层和4个优势持力层。本文的成果对长江北岸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勘察、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