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十五”期间,为了新增水管仪、伸缩仪,丹东地震台对形变观测洞室进行了环境改造,新建了仪器基墩,解决了建造仪器基墩过程中遇到的施工难题,为水管仪和伸缩仪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观测条件。文中介绍的方法对其他台站建造仪器基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2.
根据同一试验场地厚层非湿陷性黄土状土中8根大直径扩底墩、2根等直径桩的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对扩底墩的竖向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扩底墩直径D的增大,虽单位面积极限端阻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墩的极限承载力Qu增大;当D和墩身直径d不变时,总极限侧阻力所占墩顶极限荷载的百分比随长径比L/d的增大而增大;d不变时,随长径比L/D的增加,各墩的墩顶荷载呈起伏变化,总端阻所占百分比(比等直径桩大)相应降低,平均极限侧阻力(比等直径桩小)相应增大,而L/D = 3时,其承载性状较好;在扩底墩墩身直径d与等直径桩相同、入土长度相当的情况下,前者承载力比后者大,且沉降小。  相似文献   
33.
青藏高原北部移动冰丘破坏桥墩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移动冰丘对桥梁、涵洞、输油管道等工程设施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作用。考虑移动冰丘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资料设计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移动冰丘冻胀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桥墩弯曲应力,分析桥墩破裂机理。结果表明,移动冰丘能够产生11~-21 MPa的轴向应力和15~-31 MPa的主应力,在桥墩周围形成不同规模的应力集中区,导致桥墩发生显著偏移。桥墩的偏移和弯曲能够在桥墩内部产生高达61.9~64.6 MPa的张应力和-45.0~-49.0 MPa的压应力,超过桥墩的强度极限。在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形成张应力集中区,最大张应力达26~30 MPa;内侧形成压应力集中区,最大压应力达-25~-28.8 MPa。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的张应力超过了钢筋混凝土的抗张强度,产生与野外观测资料基本吻合的桥墩破裂和结构破坏。移动冰丘导致桥墩变形破坏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够为常年冻土区桥梁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力学参数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软基侧向变形对邻近桥台及桩基的影响和防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谢洪涛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02,23(6):742-746
基于非线性粘弹性理论,描述了土体的蠕变特性,并对某小桥桥台挡板开裂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修建在软土中桩基与土、桥台及台背填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得出软土侧向挤出是挡板开裂原因的结论。对加铺地基梁的加固效果进行了计算,提出用改变工序来减少土体侧向挤出的方法,对用修建浅平基础代替桩基的工程效果进行有限元计算,论证了使用浅平基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5.
提出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修正的遗传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BP-MC),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初始化BP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初步建立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马尔科夫链的无后效性修正模型预测值,形成高精度GA-BP-MC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结合高铁桥墩沉降数据,分别与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36.
在时间序列模型中,等时间序列模型建模过程简单,预报准确,但观测时间是不等间隔的;三次样条插值可以对一定的区间进行有效内插,得到等时间间隔的拟合数据。针对两种模型的优点,该文结合等时间序列模型和三次样条插值进行高铁桥墩的沉降预测。首先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将数据进行等时间间隔处理,然后利用得到的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最后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求得相应观测时间的预测值。以某高铁桥墩沉降的观测点为例,分别进行原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以及三次样条插值和等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建模。实验结果证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7.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rograms for pile-soil interaction are compiled. Duncan-Chang's Model is used. The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the pier is modeled. The pile-soil interface element is u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bination type of piles on the deformation of bank slope and pile behaviour is analyzed. Different designs of a pile-supported pier are compared thoroughly.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es and displacements of the pile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bank slope and the direction of inclination. An inclined prop pile set in the rear platform would remarkably reduce the stresses of piles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pier.  相似文献   
38.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cal Scour Around Bridge Piers in Tidal Current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Local scour around a bridge pier is an important pm‘mneter for the design of a bridge. Compared with the local scour in a mono-directional current, the local scour in a tidal current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several aspects of local scour around bridge piers in tidal current, including the scour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lane form of a scour hole and the maximum scour depth, are studied through movable bed flum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39.
杭州湾跨海大桥非通航孔桥跨比选方案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平比尺与铅直比尺均为100的正态断面模型,研究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非通航孔两个桥跨的桥墩对水流的影响。方案一为50m跨径的桥墩方案,在模型中布置了7跨6个桥墩;方案二为70m跨径的桥墩方案,在模型中布置了5跨4个桥墩。在桥位附近的不同距离处还布设了5条断面16个流速测点和4个水位测站,以反映不同桥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方案的流速变化率均在9%以内,水位壅高值在0.17m以内。相对而言,方案一对水流影响稍大,但两方案的流速变化率最大差异仅为1.6%,水位变化最大差异为0.03m,与杭州湾跨海大桥整体模型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由于两个方案对水流的影响均在同一量级,且50m跨径的桥墩可以节省巨额投资,又便于施工,因此,建议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非通航孔采用50m跨径。  相似文献   
40.
-The construction of breakwaters in China in more than 4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main types of breakwater, upright breakwaters and rubble mound breakwater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built are expounde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for future breakwater constructio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