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9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1502篇
测绘学   314篇
大气科学   700篇
地球物理   1570篇
地质学   4665篇
海洋学   557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423篇
自然地理   66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85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3年共计69个站的气温实测资料,并通过EOF展开的延长插补方法,将研究区的气温序列延长到1901年,进而分析了这一区域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气温的一致性变化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东部季风区、中亚、蒙古高原和塔里木干旱区等4个主要温度变化分区,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暖趋势,其代表站近100年来线性拟合的增温率分别为0.19,0.16,0.23和0.15℃/10a,研究区平均增温率为0.18℃/10a,冬季达0.21℃/10a,远高于北半球、全球和我国的增温率,但与青藏高原增温率相近。除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外,研究区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冬季温度的变化。研究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70年代以前的相对缓慢升温和以后的显著升温过程,且增温率越来越大。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气温变化过程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没有出现明显的20~40年代暖期,整个升温过程由6次明显的锯齿状的升温-降温变化过程(即20,40,60,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气温变化过程)构成,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而降温阶段时间短,幅度小,但不论升温还是降温过程,其变化幅度均大于我国东部和全球平均。  相似文献   
992.
利用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3年7月22日和2006年4月2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两例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例强冰雹天气都具备了强而厚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强的风垂直切变,但天气形势0℃和-20℃层的高度和厚度、高低空急流的强度以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尺度等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3.
非均匀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化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娟  张强  张杰 《干旱气象》2008,26(1):73-78
非均匀下垫面对陆面过程模式应用有着重要影响。若将下垫面一概视为均一,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模式模拟的准确性。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非均匀地表陆面过程参数化的方法(Mosaic法、统计—动力法和其它方法),初步分析了这些参数化方法的缺陷,并简单探讨了陆面参数尺度转换问题,最后对今后研究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其中特别提出要寻找适当方法实现陆面物理量不同尺度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994.
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计算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凯  王开存  王普才 《大气科学》2008,32(5):1119-1127
地表反射率是控制地表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城市建筑物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均一性,这不仅给地基观测城市地表反射率带来了很大困难,数值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也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开发了一个三维城市地表反射率模式city_photo,该方法结合了蒙特卡洛方法和几何光学方法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计算速度。通过引入城市地图的概念,该模式能够计算具有不同结构的城市的地表反射率。2002至2004年晴空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1~7通道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地表反射率资料被用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AERONET站点观测得到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水汽资料,6S(Second Simulation of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被用来对其进行大气订正。模式计算的北京城市地表反射率个例与MODIS 7个通道地表反射率观测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0~0.93之间,说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城市地表反射率随太阳和观测角度的变化情况。最后讨论了城市结构对城市地表反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2007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通过对2007年深圳市雷电气候特征、雷电密度分布、重要雷电天气过程分析和雷电灾害情况分析,探讨雷电发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的成因,为雷电预测预警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The fast neutron capture process (the r-process) occurs in the neutron-rich circumstance. However its concrete physical environment is not very clear. With recent progress in observations, many extremely metal-poor halo stars have been discovered. They have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overabundance of fast neutron elements with the relative abundanc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sun; the other is that fast neutron element contents in stars at the same metal abundance have a very large dispersion. This provides a particular way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r-process. S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galaxy's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resulting dispersion of fast neutron nuclide contents in stars. The model of galaxy evolution obtained in this way not only contains spontaneous star formation in the gas region, but also includes the star formation excited by the supernova explosion. It is shown from our results that the supernovae at the low mass end should be the place producing the fast neutron nuclide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galaxy evolution caused by the supernova explosion is not enough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dispersion of fast neutron element contents in halo stars. This problem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相似文献   
997.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light curves of gamma-ray bursts (GRBs) are caused by the internal shocks, which would occur when a rapid shell catches up a slower one and collides with it. The electrons in the shock layer are heated by the shocks and radiate via the mechanisms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and 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 Based on relativistic kinematic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photon number of the emission from the rapidly moving shock layer and the number of the photons received by an observer is derived. Then, employing the angular spreading of the internal shock emission, the curve equation and profile of a single pulse are obtained, and the shape is typically in the shape of a fast rise and exponential decline. Furthermore, by using the model of the successive collisions of multiple shel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asonable parameters, the observed light curves are fitted with a rather good effect. Therefore, by this means, more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 curves of GRBs can be explained.  相似文献   
998.
合肥盆地中生界的地层时代判识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交东 《地质学报》2009,83(5):599-608
合肥盆地由于构造演化过程复杂、古生物资料缺乏等,在地层时代研究上存在着诸多疑义;本文以地震层序为框架辅以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等证据,参照区域构造事件,建立了新的地层层序,主要提出了:①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的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特征相似,二者合并统称为圆筒山组,原先的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分别视为该地层组的上部岩性段和下部岩性段,时代为中侏罗统;②朱巷组与黑石渡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上侏罗统;③响导铺组为下白垩统;④定远组与戚家桥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古近系;这是探索以层序地层学方法为主判识地层时代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为低勘查程度地区的地层时代确定提供了一个实例,也为大别山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向芳 《地质学报》2009,83(7):1247-1254
位于湖北省西缘的黄陵穹隆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该穹隆对长江三峡的形成演化、四川-江汉盆地一带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黄陵花岗岩的裂变径迹特征分析,结合野外实测阶地地貌数据,获得了黄陵穹隆65Ma以来的隆升速率、隆升高度和剥蚀速率等方面的数据:1)65-7Ma,隆升速率为24.6-7.4m/Ma,隆升高度为1426.8-429.2m;2)7Ma至今,平均隆升速率为204.1m/Ma,隆升高度为1428.7m。而0.73-0.01Ma以来隆升速率由0.058m/Ka增加为1.033m/Ka,平均隆升速率为0.134m/Ka,显示出早期隆升较慢,后期加快的趋势。65Ma以来,至少总的剥蚀厚度为2455.5m-1457.9m,其中7Ma以来剥蚀的厚度为1028.7m,剥蚀速率为0.147mm/a。研究结果约束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和过程,证实了三峡是一年轻的河谷。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对层序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期的层序类型、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区别。SQ1层序为初始裂谷期湖泊层序,发育冲积扇、滨浅湖等沉积组合; SQ2层序为裂谷高峰早期湖泊层序,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组合;SQ3层序为裂谷高峰中晚期湖泊层序,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浅湖、深湖等沉积组合;SQ4层序为裂谷后期过渡层序,发育半深湖一深湖,大型长轴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组合。不同层序发育期各层序的结构特征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沉积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